陈诗 :
安徽庐江人。诸生,原名於诗,“於”字乃族中排行。后其师吴保初谓之不雅,乃去其“於”,改单名诗。在晚清及民国文坛上活跃40余年,在中国近代诗界占有重要地位,与陈衍、陈三立并称“海内三陈”,被民国初年的《诗坛点将录》列为108名诗人之一。
出身于官宦家庭。其太高祖葑池公陈大化乃康熙朝翰林,官御史;其祖父陈昌文官广东盐大使,其父陈希慊于同治六年(1867)官广东遂溪县典史。光绪四年(1878),随父由广东归故里。由于长期生活在广东,只能说粤语,不能言乡音,因惧其父怒斥,乃强作乡语,遂成口吃,至老亦然。回归故里后闭门自学,极好诗,“见人佳句,若己有之,勤抄不倦,积久成帙”。后得同乡诗人张瑞亭之教诲,学业有进,然终究身处穷乡,未能真正进得诗门。
十七年,同邑诗人吴保初回乡省亲,陈诗携诗作前往就正,吴保初授其作诗门径,陈诗遂师事之。论年岁,吴保初较陈诗小5岁,年长者师从年少者,这段师事成为近代诗坛的一段佳话。二十五年游南北,次年随吴保初旅居南京、上海,拜见文廷式,颇受赏识,三日不见,文廷式就写信向吴保初打听其行踪。因有文廷式、吴保初的引见,陈诗先后结识郑孝胥、陈三立、范肯堂、狄平子、吴昌硕等知名诗人。宣统二年(1910),诗人俞静观出任甘陕提学使,陈诗因文廷式举荐而应邀入幕。后于1911年秋返沪,应狄楚青之聘,供职于狄楚青所创设的时报馆及有正书局,当时陈诗撰《平等阁诗话》,代编《时报》《文艺周刊》。回沪后,几少他往,仅短期出行。如民国四年为侄结婚而至北平,1923年曾回乡里省亲。陈诗寓居于沪30余年,以鬻文及友人资助以维持生计,有诗自嘲“海上卖文头已白,始知吾是信天翁”。1943年1月15日病逝于上海寓所。
陈诗一生嗜诗,终身未娶,无子,将诗视为终身之事业,一生吟哦不辍,著作颇丰。他以诗歌记录自己一生读书、交游及内心情感的点滴,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社会之面貌,具有“诗史”之特征;另一方面,陈诗晚清遗民的身份使其诗歌思想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如诗作中所表现出的保守妇女观与君臣观,具有浓厚的封建特征。就其诗风而言,早年诗学王士祯,又取法中唐郊岛;中年时见识益长,遂转益多师、广汲精髓;晚年诗体以宗唐为主,兼采宋诗之长,自成一家,在晚清民国诗坛独树一帜。陈诗还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地为诸多年轻人指点作诗的途径。
陈诗著作颇丰,诗集有《藿隐诗草》3卷、《据梧集》1卷、《尊瓠室诗》2卷、《鹤柴诗存》3卷、《凤台山馆诗钞》4卷,后人辑为《陈诗诗集》;诗学理论著作有《尊瓠室诗话》3卷、《尊瓠室诗话补编》1卷、《淞南诗话》等,还有代狄楚青撰《平等阁诗话》、代王逸塘撰《今传是楼诗话》;辑有《皖雅初集》40卷、《近人诗录》1卷、《庐江诗隽》2卷、《庐州诗苑》不分卷,与郁保青共同选辑《沪渎同声集》1卷、《沪渎同声续集》1卷;撰《陈葑池先生年谱》1卷,参与撰写《庐江县志稿》,撰写《庐江疆域考》《名宦传》《丁禹廷军门传》(《丁汝昌传》)等;编纂《冶父山志》《安徽通志·艺文稿·集部》等;遗著有《静照轩笔记》《红柳庵笔记》等未刊。
陈诗《尊瓠室诗话》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