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吟》

    《咄咄吟》 :

贝青乔著。贝青乔,道咸时期诗人,字子木,号无咎,又自署木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诸生。少时即抱救世志,又具干济才。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扬威将军奕经奉命率军开赴浙东抗英,途经苏州,贝青乔得父亲鼓励、妻女支持,投效军门,随至前线。曾冒死潜入宁波城中,侦探敌情。又奉命监造火器,帮办文案。当奕经兵败、以“劳师糜饷”之罪被拿问查处时,贝青乔又被命列叙军务始末,备刑部入奏。故其自称“于内外机密,十能言其七八”(《咄咄吟自序》)。在军中日,听睹所及,贝青乔辄记以诗,并附小注,略述原委。日积月累,得七绝凡128首,编为《咄咄吟》,意谓所记皆属荒诞不经之怪事。

《咄咄吟》是清王朝腐败昏庸的真实写照。虽是七言绝句,比较短小,但在每首诗后所附的小注,篇幅多有数百字,既是诗歌内容的诠释,也是历史事件的实录。英军的凶恶残暴、官吏的愚昧无能、军士的贪生怕死,均通过贝青乔的诗笔加以辛辣的讽刺。如“铜柱争思快勒名”首,写奕经随员亲信的专横跋扈和争锋倾轧;“瘾到材官定若僧”首,写清军将领张应云大敌当前还镇定自若,但不是去抗击强敌,而是在卧吸鸦片,过足烟瘾之后,他才升舆遁逃;“天魔群舞骇心魄”首,写杭嘉湖道台宋经国,思量以奇兵制胜,于是募乡勇数百,戴纸面具,装作鬼怪,昼夜操练,及与英军战,皆跳舞向前,然耳目为面具所蔽,不能格斗,死伤无数;“帐外交绥半生死”首,写因听信误报,军中有人谎称前队大胜、英军舰船已被烧尽,顿时文武随员争相拜贺,并纷纷出示纸条为一二私亲邀赏,张应云竟然允之。此时,贝青乔才明白,“得功之人,不必在军中也”(《咄咄吟自注》)。凡此种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黑色幽默”之杰构。因此,《咄咄吟》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鸦片战争历史的真实性,还在于揭示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咄咄吟》还倾情歌颂爱国将领的奋勇杀敌和为国捐躯,如徐宦、王国英、陈玉成、朱贵父子等。尤其可贵的是贝青乔对地位卑微的爱国民众,也不吝赞美之词。“膻碉腥峒郁崖嵬,万里迢遥赴敌来”的藏族屯兵、“怜伊到死雄心在,卧问鲸鲲歼尽无”的乡勇头目谢宝树,还有扬州老拳师杨泳、鄞县卖卜者张永茂,都得到了贝青乔的表彰。

《咄咄吟》的艺术性,也为近代以来的文学史家充分肯定。叙事的具体细致,语言的通俗晓畅,既受宋代刘子翚《汴京纪事》、汪元量《湖州歌》等七绝组诗的影响,也借鉴了江南民歌的表现手法。钱仲联认为,《咄咄吟》“反映鸦片战争时期敌寇之横暴、清政府官吏之昏聩、将帅与人民之英勇抗敌,字字为血泪凝成。不特思想性强,艺术性亦高”,“同时则龚自珍《己亥杂诗》亦其类矣”(《论近代诗四十家》)。近代诗歌,能与龚氏《己亥杂诗》媲美者并不多见。而对《咄咄吟》的高度评价,甚至可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晚清思想家王韬便说贝青乔浴血枪林弹雨,“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顾卒无所成功”,于是在磨盾草檄之暇,撰成《咄咄吟》,“具载当时军中利病,识者以为不愧少陵诗史”。(《瀛壖杂志》)

共两卷,光绪元年(1875)汪堃不惧无闷斋初刊。后流行较广者,有民国三年(1914)嘉业堂刊本。马卫中、陈国安点校整理,与其他著述汇集成《贝青乔集》,201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为您推荐

吴藻

吴藻 :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父夫俱业贾”,唯其独好学。清道光六年(1826)至吴门,师事诗人陈文述,十七年移家南湖,筑“香南雪北庐”;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杭州,离乡。卒于同治元年(1862)。以词曲名震一..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 : 狭义的文学形象指人物形象,广义的则泛指文学作品的形象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等,作品的各种因素如人物、物象、情节、场景、环境等是文学形象的具体表现。文学形象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

张上龢

张上龢 :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咸丰四年(1854)诸生。曾任直隶昌黎、博野、宁县、万全、静海、永年等地知县。侨寓苏州多年。1916年卒。曾从蒋春霖受词,又与临桂词派领袖郑文焯等人交往密切,彼此唱酬。其..

《己亥杂诗》

王安忆

王安忆 : 祖籍福建同安。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定居上海。1970年初中毕业后到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入徐州文工团当演奏员,1976年在《江苏文艺》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到上海中国福..

文学主体

文学主体 : 文学创作是主体与客体(创作对象)的统一,没有创作主体,就没有文学创作,也没有文学。在哲学范畴里,主体不仅指某种活动的承担者和施动者,而且指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处于主动、主导地位,具有自由自觉性..

何震彝

何震彝 : 江苏扬州人(一说江苏江阴人)。与杨圻、汪荣宝和翁玉润号称“江南四公子”。生于扬州,在瓠园中长大,克承家学,博闻强记,兼天性早慧,被目为神童。12岁能诗,且诗文俱工,还能操英、日等语,皆出口成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