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笛

    辛笛 :

江苏淮安人。生于天津。幼年曾读过私塾,对诗文创作感兴趣。1927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期间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进步刊物,开始阅读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作品。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系统地学习西洋文学,阅读西方诗歌作品。其间担任《清华周刊》文艺栏编辑,刊登过评介艾略特的译文,并经常向《文学季刊》《水星》《大公报·文艺副刊》等刊物投稿。193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北平艺文中学和贝满中学,主要讲授英语和中国语文。1936年,与弟弟辛谷出版诗合集《珠贝集》,收录1933~1936年的诗作10余首,包括成名作《航》以及《夜别》《印象》《生涯》《冬夜》等。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主要研究英国文学,目睹了西方社会的“荒原”现象。因远离故土,乡愁感强烈,写下《挽歌》《秋天的下午》《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刈禾女之歌》等诗20余首,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新诗》等刊物上,后收入《手掌集》的“异域篇”。

抗战爆发后,尽管置身海外,仍保持着爱国的热情,担任了爱丁堡中国留学生会秘书及至会长一职,以在英国各地宣传募捐的方式来支持抗战。1939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主要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诗歌。1946~1948年,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较为活跃,担任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理事兼秘书、美国文学丛书编委等职。曾支持曹辛之等人创办《诗创造》,后又参与创办《中国新诗》,兼任编委。此时的诗歌写作较之20世纪30年代发生变化,诗风由婉约蕴藉转为写实,兼具现代主义的诗歌特质,如诗歌《夏日小诗》《逻辑》《憔悴》等。1947年冬赴美国做短期考察,其间及回国后所写的《海上小诗》《熊山一日游》《尼亚加拉瀑布》《风景》《山中所见——一棵树》等诗大多发表于《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上。他成为了“中国新诗派”(1981年改为“九叶诗派”)的成员之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表的诗作大都收入《辛笛诗稿》的“手掌篇”中。1948年,诗集《手掌集》和散文集《夜读书记》相继出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作为上海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此后转入工业战线工作,投身新生活和社会实际,试图以之促成个人诗风的转变,期间较少诗歌创作。1957~1962年,发表《陕北道情》等三首新诗,诗风朴实,有着民歌的色彩。“文革”期间遭受磨难,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了搁置已久的诗歌创作,包括新、旧体诗等。1981年出版诗合集《九叶集》(与穆旦等合著)。与此同时,开始频繁参加诗歌活动,如加拿大第六届诗歌节、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香港文学研讨会等。

1978年以来,出版了诗集《辛笛诗稿》(1983)、《八叶集》(与杜运燮等合著,1984)、《印象·花束》(1986)、《王辛笛诗集》(1989)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琅嬛偶拾》(1998),主编《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1997),校译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998)等。此外,还写有不少旧体诗,收入旧体诗诗集《听水吟集》(2002)。

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辛笛的诗糅合古今、兼通中外,既有唐诗宋词的余韵,又不乏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融入,做到了诗歌写作意趣的多元化。意象方面,他善于以眼前景象折射内心思绪,以陌生化语词反映清晰的象征。辛笛早期的作品婉约蕴藏,富有哲理,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与再现。1978年以来的诗歌创作更加走向成熟,意境也变得明朗与豁达。

为您推荐

《九尾龟》

《九尾龟》 : 12集,共192卷。张春帆著。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宣统二年(1910)陆续由点石斋刊行。后收入《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另有多种版本。小说叙述了常州才子章秋谷,俊美多..

汪铭竹

汪铭竹 : 江苏南京人。卒于台北。学生时代开始诗歌创作。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华中学、安徽中学。1934年秋,与程千帆、孙望、常任侠等人组织成立“土星笔会”,出版同仁刊物《诗..

陈端生

陈端生 :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名门。父陈玉敦曾任山东登州府同知、云南临安府同知。妹陈长生亦是福慧双修的诗人。陈端生聪敏好学,自少即撰写弹词《再生缘》,最初完成前16卷,但因母逝伤痛而搁笔。22..

夏穆天

汪静之

汪静之 : 安徽绩溪人。卒于浙江杭州。六岁进私塾读书,后就读于屯溪茶务学校。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阅读《新青年》,开始写作新诗,得到胡适鼓励。1920年进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结识潘漠华、魏..

蔡琬

蔡琬 : 汉军正白旗人。蔡琬生而明艳,娴雅聪慧,抚琴吟诗,无书不读,见识不凡。长嫁高其倬为继室。婚后事姑以孝,相夫以恭,训子以严,御众以和,人赞有“古丈夫之风”。高其倬为朝廷重臣,曾历任云贵、福建、浙江、..

吴兴华

吴兴华 : 浙江杭州人。卒于北京。自幼聪慧,悟性较高,善于写作。1933年由天津南开中学转到北京崇德中学。15岁时在吴奔星、李章伯合编的《小雅》上发表《歌》。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师从英籍教师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