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 :

作者冯至。1942年5月由桂林明日社初版,1949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出版时仅有序号没有标题。收十四行诗27首,诗集末有《附注》,并附杂诗6首:《等待》、《歌》、《给秋心》(四首)。

1939年冯至到西南联大任教,居住于距昆明城不过十里的林场茅屋,在林间小屋的凝神默思中达到了生命与艺术的贯通。冯至运用西方十四行诗的体式,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客观体验出发,探讨灾难岁月里人的生命、存在等根本性问题。

《十四行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表现了生命主题,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诗歌集。诗人受到歌德“死与变”的启示,在对生与死的哲思中发现生命的转化,生的美妙与死的庄严,生命的孤独与交流。《十四行集》始终渗透着“蜕变”观念。蜕变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达到对个体有限性的超越,从而对生与死重新认知,对死亡展现出自觉自知的态度。死亡不是一次生命的终结,而是一次辉煌的完成,显示出诗人浑融的生死观。诗人关于自我与宇宙万物沟通的体验与思考,继承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念。在生命的蜕变和交流中,冯至思考着真实人生的模样,赞颂真实而卑微的鼠曲草和无名的战士,赞颂蔡元培、鲁迅、杜甫、歌德、梵高等。冯至将其对平常生活现象或生命物象的悉心观察与沉静体验升华到哲学境界,藉由平常事物表达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生命坚忍沉实的力量之美得以彰显。诗集作品还涉及抗战中的中国、民族和人类等一系列关系的思索和表达,以及战争中的个人与民族的关系的探讨。《十四行集》展现了中国现代诗歌抒情方式的转变,使中国现代诗歌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就诗的形式而言,《十四行集》在创作时受到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自由、变格的十四行诗体的启发,有效地运用了“十四行体”的结构。十四行诗,中国新文学运动时译为“商籁”,有小歌曲的意思,十四行诗有严格的韵牌与结构,但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动。尽管十四行诗的格律谨严,27首十四行诗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固定的结构和韵律,虽全部采用4—4—3—3格式,但在韵脚的安排上较为灵活,由此产生了韵律的穿插或回环往复的效果。诗人在《十四行集》中最后一首《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中以“水”“风旗”这类有形的意象承载不可把握的智性思考,在二者的张力中寻找自己的“诗”的存在形态。这也显示出诗人的美学理想,将自然流动的美凝定为一种有法度的美。将十四行诗体这种外来的形式运用自如,达到内在情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十四行集》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融合并统摄了现代品格与民族品格。杜甫的敦厚沉雄,歌德的高瞻远瞩,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生命哲学的玄远。冯至对外来思想艺术资源的取舍保持着高度自觉性,他的生命哲学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从容而沉静。

《十四行集》冯至

为您推荐

杨振声

杨振声 : 山东蓬莱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其间与罗家伦、傅斯年等人组织新潮社,并创办《新潮》杂志,发表了《渔家》(1919)、《一个兵的家》(1919)、《贞女》(1920)和《磨面的老王》(1921)等短篇小说,其中..

袁犀

袁犀 : 辽宁沈阳人。袁犀早在中学时代便在《明明》《中国文艺》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学作品,青年时代更是创作颇丰,已出版文学创作就有《泥沼》(1941)、《森林的寂寞》(1942)、《释迦》(1943,未完稿)、《贝壳》(1..

《向太阳》

《向太阳》 : 作者艾青。作于1938年4月,载1938年5月16日《七月》半月刊第3集第2期,1940年6月收入《七月诗丛》之一,香港海燕书店初版单行本,1942年3月桂林海燕书店再版,1947年3月上海希望社出版,后收入《艾..

《十年诗草》

王统照

王统照 : 山东诸城人。卒于济南。早年曾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8年初考取北京中国公学英国文学系。8月,在《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统照参加天安门的集会和火..

袁静

袁静 : 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武进。1930年参加共青团,1935年加入共产党。在北平参加过纪念五一节的游行示威和一二·九学生运动,曾领导妇女联合抗日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敌救亡宣传运动,在江苏..

朱贞木

朱贞木 : 浙江绍兴人。20年代中期,在天津电话局任文书股课员。公余作画、治印,皆有一定造诣。20年代后期,与李寿民(还珠楼主)相识,见李所著《蜀山剑侠传》风行一时,遂作《铁板铜琶录》。刊出后未受重视,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