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
作者闻一多。1923年泰东书局出版。《红烛》是诗人第一部诗集,诗集包括序诗《红烛》在内共收入诗作62首,分为《李白篇》《雨夜篇》《青春篇》《孤雁篇》《红豆篇》5辑。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他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的同时,更表现出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极大兴趣。他一方面感受着西方现代诗歌、绘画艺术的丰富和复杂;一方面深刻体会到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闻一多在留学时期对中国文化发出了较多赞美之辞,并与罗隆基等组织“大江学会”,倡导“文化的国家主义”。
《红烛》中大多数作品是诗人在美国留学期间所作。诗集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的思念和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交织着诗人爱国主义、反帝思想和追求美好祖国的抱负而未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鲜明的民族色彩是《红烛》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红烛》以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题词,《太阳吟》《忆菊》都直接借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白话诗的翻版,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与属于“五四”、属于个体的“自我”纠结在一起,在矛盾、冲突、说明、申发之后,获得了鲜活的生命。《红烛》由单向度的对牺牲的歌颂,转变为诗人对个体价值、时代意义的反复拷问。《太阳吟》大量借用《离骚》中的意象来承载变化多端的诗歌情绪,最终凸显出一个抽象意义的中国整体的“家”。《忆菊》中的菊花在闻一多的演绎下,由故国之思最后呈现为“我的希望之花”。在艺术上,《红烛》中的诗作大多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意象繁复。在提炼白话口语的基础上,吸收古典词语,同时又适当采用一点欧化句法,形成独特风貌。
《红烛》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