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 :
益都(今属山东)人。18岁时,考中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主持山西乡试。后迁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并担任《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八年,因在“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当时还不到30岁。后曾数次漫游江南,又游河南、岭南等地,抑郁困顿到老。
赵执信少年科第,负才名,交游多一时名流,意气甚盛。革职闲居后,愤激不平,寄情于山水及诗歌。他是王士禛的甥婿,但论诗不与之合。王士禛有《古诗平仄论》,秘而不肯相告,赵执信排比古人作品,探求规律,自著《声调谱》,阐明古诗音节,以相抗衡;又不满其神韵说的虚幻,著《谈龙录》以伸己说。他颇服膺冯班、吴乔的诗论,重视“诗之中,须有人在”,提倡“诗外尚有事在”(《谈龙录》),转益多师而又不立门户,以此纠正神韵说之失。这对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都有启发和影响。
赵执信的诗贯彻其“诗中有人”的观点,常不加掩饰地表现抒情主体的个性精神,吴雯评其“直而不俚”(《并门集序》),陈恭尹评其“片言只字,不苟下笔,其要归于自写性真,力去浮靡”(《观海集序》),卢见曾也说“读先生之诗而见先生之真性情”(《饴山诗集序》)。他的诗抨击时政,关注民情,同情民生疾苦,如《道旁碑》《纪蝗》《纪旱》《甿入城行》《水车怨》《猛虎行》等,具有社会意义。赵执信的诗思路劖刻,笔力沉挚,硬语能佳,直而不俚,古体如《太行绝颠望黄河歌》《雪晴过海上,适海市见之罘下,自亭午至晡,快睹有述,时十月十日》《蓬莱阁望诸岛歌》等,律诗如《山行杂诗四首》《归途即目》《遣怀》《夜泊扬州》等,都刻意为工,与神韵派流于肤廓相反。而他的绝句则较为自然有风致,如《昭阳湖书所见四绝》《凤凰山下感南宋遗事四绝句》《金陵杂感六绝句》等。时人将赵执信诗与王士禛神韵诗相比,不满其“殊少含蓄酝酿之功”,“锻炼未纯,时有率笔,篇外亦无余味”(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实则其诗无论抒情、纪事、喻理,还是抒发一时所感,多有情有味,清新有致,而少应酬习气。
由于赵执信在理论与创作上同王士禛立异,遭到后世诗论家的批评与讥讽,但也有相反的意见。乾隆(1736~1796)时期刘执玉编《国朝六家诗钞》,以赵执信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并列,比之于唐有李、杜,宋有苏、黄,评价颇高。
赵执信的文缺少出色之作,成就不如其诗。著有《饴山堂诗文集》,内有诗集19卷、诗馀1卷、文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