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堂传奇》 :
作者俞樾。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春在堂传奇》本,又有二十八年刊本。计收传奇《骊山传》8出和《梓潼传》8出。对这两部传奇,俞樾颇为自得,曾在《致朱之榛》函中云:“虽未必协律可歌,而意则颇新,且亦甚确”“或命侍者歌而听之,当稍胜于听乱弹班也。”自恃故事新奇,且有历史依据,希望能够在舞台上成功搬演。
《骊山传》,据《史记》《汉书》中有关记载,考究骊山女(骊山老母)的来历。写周文王时骊山老母已出世,被委以重任,令其保障西方。骊山老母派四将平定西方,各国臣服,纷纷朝贡。老母又赴西域巡游诸国,各处物阜民安,一派太平景象。老母指点各地治理良策,愈显其高明。后来天使下迎老母登临仙界。周武王定天下后,为十乱臣设庆功宴,仅有九人赴宴,因骊山老母已归天上。周武王不忘骊山老母之功,以为十乱臣中有老母一妇人,人才难得,下令为骊山老母作传,以彰其功于天下后世。将史书中材料敷衍成戏,情节性和故事性不强,考据色彩浓厚。俞樾对自己戏曲中勾勒敷衍出的故事及结论,非常自信,自称奇文演奇女之奇迹,可令“妇竖皆知,雅俗共赏”,其论“奇且确”,将“有功经学”。
《梓潼传》,运用经史、方志材料,考证梓潼帝君的来历,将精深的学问修养和考据功夫运用于戏曲创作之中,以考据学问的笔法作戏曲,意在澄清历来关于梓潼帝君的误解和分歧。文昌原为汉平帝时益州太守文参,字子奇,梓潼人。王莽篡汉,公孙述据蜀称帝,先后遣人游说,文参均凛然拒绝,不与往来。汉室中兴,文参拜镇远将军,封成义侯,又兼领益州刺史。文参巡游属郡,开垦水田,劝农兴学,为民所爱戴,民间咸为立祠,奉若神明,称梓潼文君。作者自称“文昌宫殿人间满,毕竟无人识此人”,而这部戏曲“欲把文君稍点缀,遂教科白也谈经”。
《春在堂传奇》两种的情节与故事处理方式一致,俞樾集经学家、史学家、小学家与文学家于一身的特殊身份,赋予这两种传奇以新特点:作者的学问、兴趣、才情和禀赋在传奇中得到充分展示。二剧均依据古代经史文献,字斟句酌,旁征博引,考订精详。情节与故事被浓重的学术色彩和深奥的经史考据冲淡。《骊山传》和《梓潼传》注重以戏曲传播学术性结论的作用与功能,以戏曲为考证文章,以学问为戏曲根基,以戏曲补益经史,这种戏曲思想有突出的学者本色。《春在堂传奇》堪称近代“学问化”戏曲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