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 :
河南邓县(今邓州)人。卒于北京。幼年家贫。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并开始发表作品。1931年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此后到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抗战爆发前夕,在《文学季刊》《光明》等报刊上发表小说10余篇。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开封与人合作创办《风雨》周刊,任主编。曾赴徐州前线采访,著有报告文学《战地书简》。1938年春到武汉,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文化活动。这期间创作了反映农民在抗战大潮中觉醒和成长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作品采用了鲜活的群众语言,特色显著,被认为是抗战文艺的力作。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战初期的思想动态,较有影响。同时还创作了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1943年在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担任国立东北大学(时在四川三台)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创作了描写豫西农村“土匪”生活的长篇小说《长夜》,作品塑造了一组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富有传奇色彩。1949年以后,曾在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教书。1951年回郑州。1953年迁居武汉,成为专业作家。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分子”,下放到武汉郊区农场劳动,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978年后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1977年11月,姚雪垠正在进行《李自成》后三卷的创作
《李自成》是姚雪垠花费40余年心血写成的一部“长河式”巨著。小说从崇祯十一年(1638)写起,表现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由困厄到兴盛,复由胜利到失败这一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全书共5卷12册,330余万字。前3卷分别于1963年、1976年和1981年出版,第4、5卷于1999年作者逝世几个月后出版。第1卷译成日文后,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描绘了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反映了明朝末年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局面,既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又有山海关外满族铁骑的问鼎中原;既有宫廷内的明争暗斗,也有战场风云的瞬息万变。作品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笼罩着慷慨激烈的历史氛围。全书人物繁多,塑造了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皇帝等一系列艺术形象,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而宽广。结构上采用保证主线、兼写各方、多线条复式发展、蛛网式纵横交错、具体归结为若干单元的方法,这种结构既宏大复杂,又舒卷自如。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张弛有致、讲究节奏、笔墨多变的长处:时而金戈铁马,愁云惨雾,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小桥流水,风和日丽,令人心旷神怡。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美学特别是结构艺术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但由于创作时间很长,其间难免有文思不属之处,若干笔墨失之拖沓;受时代影响,在描写李自成、高夫人时,也有人为拔高之嫌。
姚雪垠(右三)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姚雪垠还有学术论著《崇祯皇帝传》(1948)、《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1954)等,《姚雪垠文集》20卷收录其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