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草》 :
1930年5月12日在北平创刊,同年11月3日停刊,共出26期。刊物由周作人主持,实际负责人是废名和冯至。1930年9月冯至赴德后,刊物由废名独立负责。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徐祖正、徐玉诺、梁遇春等。所刊作品主要是散文和废名的小说,还间杂着诗歌、文学论文及外国文学的译文。
《骆驼草》
冯至曾述及《骆驼草》刊名涵义是:“骆驼在沙漠上行走,任重道远,有些人的工作也象骆驼那样辛苦,我们力量薄弱,不能当‘骆驼’,只能充当沙漠地区生长的骆驼草,给过往的骆驼提供一些饲料。”在《发刊词》里《骆驼草》同人声称“不谈国事”,“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所刊的散文多为个人情绪的宣泄、民俗掌故的诉说、严谨缜密的考辨,风格温和、冲淡、自然,文字上有涩味和简单味。周作人的随笔小品形成了《骆驼草》的垄断文风。
《骆驼草》在北平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萌发的契机为文化中心变迁后北平文坛的沉闷及上海革命文学的发生。以《骆驼草》为阵地,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了有自觉理论倡导的艺术实践,有鲜明艺术个性的文学创作群体。虽然这个刊物仅维持了半年,却勾勒出京派散文的基本轮廓,集成了语丝散文谈论文化的传统,与现实斗争拉开了距离,由激烈的文化批判立场变为个人温和的文化认同。
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整体左倾、意识形态强化的语境中,《骆驼草》周刊为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以后京派的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