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快乐而不放纵,哀婉而不过于悲伤。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是《诗·国风·周南》的首篇,是一首情诗,讲述了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以及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孔子认为《关雎》做到了既能表达情感,又能不过分、有所节制,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解说,《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论语集注》亦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关雎》是孔子改删后的《诗经》第一篇诗,对《关雎》的评价有指示《诗经》整体意涵的意思,因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和。和的标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表达了儒家审美价值观点。即中和之美,不极端、不偏执。所谓中和之美,强调的是文艺表现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和约束,要做到平和、适度,反对过于放纵、过度悲伤,要求情感的外现温文尔雅、中正静敬。②阐释了儒家评价艺术的标准。即两端并举的方法,使人能够在两极化的情感比较中,体悟到一种折中境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核心的审美价值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