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汾 :
太原平晋(今山西太原)人。少时游学秦中,喜读史书,博览古今治乱成败之书,慨然有功名心。然屡试不第,为生计而两次进入史馆做书写小吏,期间与雷渊、李献能等人发生争论,不得已离开史馆。后客居唐州、邓州,入恒山公武仙幕府为行尚书省讲议官。天兴元年(1232),蒙古兵包围汴京(今河南开封),李汾被害,年四十一。
李汾博学多才,然为人旷达不羁,性格急躁,触之辄怒,因而常为人所恶。李献能云其“上颇通天文,下粗知地理,中间全不晓人事也”(《归潜志》卷九)。
李汾为元好问“三知己”之一。长于作诗,专学唐人,刘祁云其诗“妙处不减太白、崔颢”“乐府歌行尤雄峭可喜”(《归潜志》卷二)。《金史》本传云其诗“雄健有法”。元好问认为李汾在贞祐南渡后所作七言律诗,“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高处往往不减唐人”(《元好问全集》卷三十六《逃空丝竹集引》)。曾作《感遇述史杂诗五十首》,“道其流离世故、妻子凋丧、道涂万里、奔走狼狈之意,虽辞旨危苦,而耿耿自信者故在,郁郁不平者不能掩,清壮磊落,有幽并豪侠歌谣慷慨之气”(《中州集》卷十)。顾奎光评李汾诗云:“沉郁顿挫,慷慨悲歌。”(《金诗选》例言)陶玉禾评其诗云:“磊落清壮,有幽并豪侠慷慨歌谣之气。”(《金诗选》卷三)王士禛认为李汾的七律“不减唐人及北宋大家,南宋自陆务观外,无其匹敌”(《带经堂诗话》卷一)。并举其名句“烟波苍苍孟津戍,旌旗历历河阳城”,认为“不减少陵、东坡”(《带经堂诗话》卷九)。翁方纲举其《淮阴诗》中的名句“渭水波涛喧陇阪,散关形势轧兴元”,并评云:“气格亦不减古人也。大约以幽并慷慨之气出之,非尽追摹格调而成。”又云:“合观金源一代之诗,刘无党之秀拔,李长源之俊爽,皆与遗山相近。”(《石洲诗话》卷五)
李汾平生以诗为专门之学,创作数量颇丰,然不自收集,故留传于世者仅十分之二三而已。《中州集》卷十存录其诗25首。郭元釪《全金诗》卷四十三增补1首,薛瑞兆、郭明志编纂《全金诗》卷一百二十八又据《归潜志》增补3首,共收录其诗2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