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 :

“郑卫之音”在《诗经》中合为31篇,约占《诗经·国风》的五分之一。从形式来说,各国风诗,多是短小歌谣,而郑风、卫风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其音乐结构已发生变化;从内容上看,“郑卫之音”多表现男女之情,如《出其东门》《溱洧》等,这些都违背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美学思想,因此被孔子认为是过分放纵的音乐,是与和平中正之声相对立的不合乎礼的音乐。《论语·卫灵公》一篇的“颜渊问邦”句里孔子语“郑声淫”,对郑声作了判断。

《礼记·乐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后面子夏有大段的回答,子夏首先区分了乐与音的不同,古者为乐,新者为音,认为古乐乃德音,乐可以“祭先王之庙也”。子夏对乐的看法秉持了儒家的观点,强调了礼乐的教化功能。对于新乐,子夏认为:“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即这4种音乐“害于德”,祭祀中不用这些音乐。

儒家很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将音乐作为治理社会的重要内容,与礼并重,有时连称礼乐、制礼作乐。“颜渊问邦”一句就体现了孔子把对音乐的选择作为一项政治内容。《乐记》中亦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由此可见“郑卫之音”是不符合儒家礼乐教化治国思想的,也是不符合儒家艺术标准的。“郑卫之音”遂成为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后代儒家常将自己反对的新出现的流行音乐称为“郑卫之音”,扩而言之,又把一些淫靡的文学作品也叫做“郑卫之音”。总之,在儒家辞典里,郑卫之音是淫靡的音乐和文学作品的代名词。如王充《论衡·谴告》说:“秦缪公好淫乐,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音。”《颜氏家训·文章篇》也说:“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无郑卫之音故也。”

然而,“郑卫之音”出于民间,反映了民间的真实生活,朴实意切、活泼欢快,其强烈的生命感对依附于礼教的雅乐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郑卫之音”是一种发展和进步。

为您推荐

李天翼

李天翼 : 固安(今属河北)人。贞祐三年(1215)进士。历荥阳、长社、开封三县令,所在之处皆有治声。后迁右警巡使。金亡后,侨寓聊城,生活落魄贫困。蒙古太宗七年(1235)三月,被辟为济南漕司从事。蒙古太宗十年前后,..

高士谈

高士谈 : 祖籍蒙城(今属安徽)。北宋名将高琼之后。北宋宣和(1119~1125)末为忻州户曹,降金后历仕绛州同知、翰林待制、翰林直学士、太常卿等职。皇统六年(1146)六月初七,因宇文虚中案牵连被害。子高公振,字特夫,..

雷琯

雷琯 : 坊州(今陕西黄陵)人。父雷秀实,进士及第,有时名。正大(1224~1231)初年,雷琯先后任史馆书写、八作司使。天兴(1232~1234)初年,河南战乱,南奔途中遇害,年未四十。雷琯长于诗文。元好问云其“博学能文,时辈少有..

国统区文学

李汾

李汾 : 太原平晋(今山西太原)人。少时游学秦中,喜读史书,博览古今治乱成败之书,慨然有功名心。然屡试不第,为生计而两次进入史馆做书写小吏,期间与雷渊、李献能等人发生争论,不得已离开史馆。后客居唐州、邓..

雷思

雷思 : 浑源(今属山西)人。天德三年(1151)进士。历任容城县令、孟津县令、大理司直、同知北京转运使事等职。为官持法宽平,为人称道。弟雷志,字南仲(一说尚仲),贞元二年(1154)进士,官至永定军节度使。子雷渊,为金..

侯册

侯册 : 中山(今河北定州)人。以门资入仕。少不喜学,斗鸡走狗,称雄于乡里。贞祐南渡后,客居于陈州南顿(今河南项城),日与刘从益、杜仁杰、张澄、王郁、李夷、史怀、刘祁、术虎邃等名士游从,自是始作诗,曾与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