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心声 :
认为语言文字是人内心的具体体现,强调作家的思想、精神、情感、志意等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此说认为文学源于人的内心。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尚书》的“诗言志”,西汉《礼记·乐记》亦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毛诗序》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扬雄更为强调人心对文的作用,《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言指语言,书指文字,语言文字能表达人的内心,故称之为心画心声。因为文艺作品是人内心中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所以“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后世文论家以此为据,将审美创造主体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和其作品风格、艺术特色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形成中国古代悠久的文学批评传统。如南朝梁钟嵘评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诗品》卷上)北宋苏轼说:“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书唐氏六家书后》)南宋张戒说:“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岁寒堂诗话》卷上)
尽管金代元好问有“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论诗三十首》)这样与之不同的观点,但是心画心声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是居主要地位。明代田艺蘅认为“诗类其为人”(《香宇诗谈》)。至清代,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原诗·外篇》上),刘熙载概括出“诗品出于人品”(《艺概》)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