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心声

    心画心声 :

认为语言文字是人内心的具体体现,强调作家的思想、精神、情感、志意等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此说认为文学源于人的内心。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尚书》的“诗言志”,西汉《礼记·乐记》亦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毛诗序》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扬雄更为强调人心对文的作用,《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言指语言,书指文字,语言文字能表达人的内心,故称之为心画心声。因为文艺作品是人内心中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所以“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后世文论家以此为据,将审美创造主体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和其作品风格、艺术特色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形成中国古代悠久的文学批评传统。如南朝梁钟嵘评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诗品》卷上)北宋苏轼说:“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书唐氏六家书后》)南宋张戒说:“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岁寒堂诗话》卷上)

尽管金代元好问有“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论诗三十首》)这样与之不同的观点,但是心画心声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是居主要地位。明代田艺蘅认为“诗类其为人”(《香宇诗谈》)。至清代,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原诗·外篇》上),刘熙载概括出“诗品出于人品”(《艺概》)的命题。

为您推荐

高永

高永 : 盘阳(今河南林州)人,一说渔阳(今天津蓟州)人。累举不第。贞祐南渡后居嵩州,从李纯甫、王士衡、王若虚、元好问、杜仁杰、李稚川等人交游。正大八年(1231)蒙古军入河南,高永携家避兵至汴京。天兴元年(123..

感物说

感物说 : 感物说滥觞于先秦乐论,《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

《浇愁集》

《浇愁集》 : 作者邹弢。此书成于光绪三年(1877),次年,申报馆初版刊行。书凡8卷,共收文言短篇小说52篇。每篇之后均有“某某曰”的总评,评者分别为西脊山人、朱曼叔、吟香子、梦仙馆主人、漱红馆主、非非子..

润色鸿业

缪荃孙

缪荃孙 : 祖籍江苏江阴。光绪二年(1876)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国史馆总纂。一生致力图书收藏及书目编纂。曾主持南菁书院讲席,主讲山东泺源、常州龙城、南京钟山等书院,受聘筹办江南图书馆(今..

应感之会

应感之会 : 常与近代文艺学的灵感相对应解释。语出西晋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说明了应感现象具有即时性、短暂性和不易把握的神秘性等特征。《礼记·乐记》说:“人..

味外之旨

味外之旨 : 要求诗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声律文采,而应具有含蓄蕴藉之美。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