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 :

南朝梁庾信撰。原文见于《庾子山集》《周书·庾信传》《艺文类聚》卷三十四、《文苑英华》卷一百二十九、《全后周文》卷八。此赋作于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具有自传性质。此赋以宏大的气魄和雄伟的笔力写出了萧梁一代从兴盛到衰亡的整个过程,剖析了统治集团,特别是梁元帝萧绎的腐朽和罪恶,描绘了侯景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和西魏攻陷江陵(今湖北荆州)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评论家誉之为“史诗”。此赋取意于《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是有感于屈原忧国伤时精神之作,其成就可与《离骚》前后交辉。

“哀江南”,为悼梁朝之覆亡。通篇以作者为经,以梁朝覆亡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纬,表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观,开拓了以赋写史的新途径。如其写侯景之乱前夕梁朝的政治情况:“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马武无预于甲兵,冯唐不论于将帅。”(《全后周文》卷八)把梁朝之所以倾覆及其过程真实地揭示出来。又写江陵城被西魏攻陷后之情况:“下江余城,长林故营。徒思箝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章曼支以毂走,宫之奇以族行。河无冰而马渡,关未晓而鸡鸣。忠臣解骨,君子吞声。”“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把国亡之痛、家破之悲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先叙述侯景之乱时他由金陵逃奔江陵,又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不归,然后叙说梁亡和自己亡国之痛,篇末慨叹自己之身世:“且夫天道回旋,生民赖焉。余烈祖于西晋,始流播于东川。洎余身而七叶,又遭时而北迁。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悲愤之极,诘问茫茫苍天:“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切题“哀江南”,抒发其对梁亡之沉痛悼念。通篇用典,用典不仅仅是隶事,且讲求用辞。全文语句以四六对偶为主,工整自然,无刻意造作之痕迹。间以三五七八九言等句法,使气势流宕起伏。用典贴切,音调协畅,是骈体抒情之杰作。此文擅长用“今典”,使得全文内容表达深切有味,需细细品味方能得其真味。故陈寅恪评云:“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则有浅深之异焉。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金明馆丛稿初编》)


为您推荐

观社

观社 : 崇祯十二年(1639),范骧、朱一是、葛定远、葛定象、葛定辰、朱嘉徵、朱昇、朱永康、袁秼、查诗继、梁次辰、张华12人在浙江海昌(今海宁盐官镇)结观社,称“观社十二子”。范骧、朱一是主其社事。范骧,..

陈维崧

陈维崧 : 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父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明亡(16..

萍社

萍社 : 海宁在明代属杭州府,县东北有硖石镇,又名硖谷、硖川,以东西两山夹峙得名。硖石名流辈出,明崇祯中后期相聚为诗,倡立萍社,成为浙江文人结社的活动中心之一。萍社诗友来源广泛,不限一地,其中海宁有周珽..

枫社

听社

听社 : 听社成立的时间,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载系于崇祯十年(1637),所据为《无锡金匮县志》。清徐宝善《辟疆古园歌序》(《壶园诗外集》卷五)载为崇祯十二年。社中成员顾宸崇祯十二年中举人,吕阳崇祯..

山左大社

山左大社 : 掖县贡生赵士喆所倡,山东六郡贤杰皆入之,成员达91人之多,规模之大在山东前所未有。其中又以莱阳人为多,《民国莱阳县志》列出60多位成员,在山左大社中“居十六七”(卷三之三《艺文·宋孝廉继澄..

读书社

读书社 : 前身是小筑社,崇祯(1628~1644)初加入复社。 小筑社始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万历二十九年至万历三十二年之间逐渐发展壮大。最初的同盟者为郑之煌、邹之峄、杨启元、闻启祥、方应祥等,奉杨启元为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