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的禁忌

    灯谜的禁忌 : 灯谜的制作也有一些禁忌,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归纳起来,主要的也不外下面几条。
底面不准有重字
灯谜的谜面和谜底不准有任何一个字重复,换句话说,在谜面中出现过的字,就绝对不准在谜底中出现。如果确实需要,也应该寻找同义词来取代。比如以“上游水土流失”为谜面,打《西游记》地名一(上楼格),谜底是“流沙河”,将“河”字移到前面,成“河流沙”以扣合谜面,但是,因为谜面谜底都有“流”字,违反了灯谜底面不准有重字的规则,所以不能成立。
遇到谜面谜底有重字,有些情况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办法是将不太重要,或者可以改动的一方作文字调整。比如有人以“席设森罗殿”为谜面,打《聊斋》篇名一(上楼格),谜底是“《阎罗宴》”,“森罗殿”就是阎罗王的宝殿,把宴席设在森罗殿上,当然是宴请阎罗王了,但是,谜底谜面都出现了“罗”字,违反了底面不准有重字的规则。谜面和谜底中,谜底是《聊斋》中的篇名,是不能更改的,只有在谜面上想办法,把它改成“席设阴曹地府”,这样,就避免了谜底谜面的重字了。这一则灯谜更好的是我以《聊斋》篇目“《鬼作筵》”为谜面,谜底仍是“《阎罗宴》”,以《聊斋》篇目射《聊斋》篇目,又避免了底面重字。
也有极少数的情况,谜底谜面有重复的字,而又简直无法移易,比如下面这一则谜语:

小姐啊,你不合临去也回头儿望。(露春格)(打《西厢记》一句)


谜底:怎敌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这一则谜语底面均有“临去”二字,但是因为谜面谜底都是《西厢记》中的成句,因此底面都不能更改,遇到这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只能采用谜格中的“露春格”,就是谜面已经把谜底中的个别字词“露”出去了。
谜面必须成文
谜语的优劣,除了上面所说的雅、趣、巧、达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谜面的文采,至少,它应该成文(谜面是一个字或某种符号的例外),否则,它根本就不能构成谜面。比如以“风中”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错”。因为“风”字的中间是一个“㐅”,可以看作是错误的符号。 如果我们以此类推,以“丙中”射“人”,以“哀中”射“口”,以“王中”射“十”,就都不能成立,因为“风中”可以成词,而“丙中”“哀中”“王中”则不成话了。
不仅如此,就是一些很生硬的词语或毫无意义的句子,也应该尽量避免,否则,即使勉强成谜,质量也不高。比如下面几则谜语:

悬人以嬉(打《聊斋》篇名一) 谜底:《戏缢》


“悬人以嬉”就语不成文,把人吊起来玩,是什么意思?

邀自沪来(打词一) 谜底:申请


“邀自沪来”即“邀请自沪(上海)来”,意思虽然勉强可以理解,但语不成文。

汉寝唐陵无麦饭(打《聊斋》篇名二) 谜底:《王成》《饿鬼》


“汉寝唐陵无麦饭”也是语不成文。“汉寝唐陵”指汉代唐代君王的陵寝,但“无麦饭”就不好理解了,至少也非常生硬,连在一起就更不成句。

半口吃一斤米(打字一) 谜底:断


谜底谜面可以扣合,但是“半口吃一斤米”是什么意思?“半口”怎么个吃法?这些都不是好谜,甚至根本就不能成谜。
谜面最好能与事实相符
有的谜语,谜面成文,底面也能扣合,但是,谜面所说的与事实相差太远,比如:

春雨连绵到秋凉(打字一) 谜底:秦


且不去说它的扣合是否贴切,谜面“春雨连绵”竟一直下到“秋凉”,那么夏天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或者说从春到秋就一直在下雨吗?这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所以不能成谜。

死人说话(打字一) 谜底:层


谜面就与事实不符,死人怎么能说话呢?所以也不能成谜。

碗中行船(打字一) 谜底:盘


谜面简直让人不能理解,碗中怎样行船?
还有这样的谜语,以“铁皮石榴”打国名“刚果”;以“红色面粉”打国名“丹麦”,扣合当然是没有问题,但是有“铁皮石榴”和“红色面粉”这样的东西吗?其实,制谜的材料多得很,简直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创制些不成文义、不合事实的谜语呢?
谜面忌过于浅露
猜谜是一种娱乐游戏,谜面不宜过深,如果谜面太深,让大家都猜不着,也就失去了兴趣和意义。比如明、清时期,以八股文开科取士,“四书”“五经”是每一个读书人必须熟读的,所以许多谜语都是以“四书”“五经”中的句子为谜底,在当时,这是很普通的事。但是,如果今天有人仍然大量地以“四书”“五经”中的句子为谜底来制谜,那就是存心不让人猜了(当然,个别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比如《论语》《孟子》中的名句还是可以入谜的)。还有,过分专业化的术语、过分生僻的词语都不宜入谜。
但是,如果谜面过于浅露,让人一看就知,也就没有谜味了。比如有人以“学上面会下面”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尝”,谜面实际上已经把谜底告诉别人了。再比如有人以“四去四点”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罴”,这也等于已经把答案告诉了别人。这样的谜是不成功的。
要避免浅露,除了提高文化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要用谜语的别解法,让谜语显得曲折,谜味也就浓了。所谓别解,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特点,不按常规去分析理解字面,而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去求得一种谜味。
比如我以“长短颠倒未”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末”。谜面中的“未”字本是一个表疑问的虚词,是没有意思,甚至可以省略的,但是用谜语的别解法,将它作为一个实词来看待,谜面的意思就成了“把‘未’字中一长一短的两横的位置颠倒一下”,当然就是“末”字了。
再比如我以“白金”为谜面,打《聊斋》篇目一,谜底是“《素秋》”。“白金”本是一种贵重金属,但是这里把它分拆开来,以“白”扣“素”很好理解,而“金”在这里已经不是黄金的金,而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金”,按五行的理论,“金”属西方,西方主秋,所以,“金”可以射“秋”,合起来,就是“素秋”。这就是利用汉字的多义性。
再比如我以“第一课”为谜面,打词一,谜底是“才学”。“第一课”,也就是“刚刚才学”的意思,“才”在这里是副词“刚才”的意思,但是谜底“才学”中的“才”,则是“才能”的“才”,这也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来制谜猜谜的。
再比如以“走远路”为谜面,打职务一(秋千格、系铃格),谜底是“行长”。“走远路”又叫“长行”,秋千格把两个字的位置颠倒过来,就是“行长”,但是这里的“行”已经不念“行走”的“行”,而要念“银行”的“行”了。这就是利用汉语一字多音的特点来制谜猜谜的。
汉字一音多字的特点,主要在谜语中使用,比如前面举到的以“大字(自)加一点”来打“臭”字,就是利用了“字”“自”同音来求得谜味的。由于灯谜一般是要书写出来的,所以这种方法在灯谜中基本不用。
思想内容要健康
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可以寓教于乐,在猜制灯谜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比如下面几则谜语:

马革裹尸英雄事,纵死犹闻侠骨香(打歌名一)


谜底:《血染的风采》*


谜面是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诗句,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谜底则是一首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制作和猜射这一则谜语,都不仅是娱乐,还让人有一种振奋的感觉。

一生正直清白,走路总是摸黑。为了教育后代,不惜身碎骨折(打文化用品一) 谜底:粉笔


实际上是为我们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农民普遍盖新房(打电影工作者名二) 谜底:村里、齐兴家


谜底谜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喜人景象。
虽然并不要求每一则灯谜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实际上绝大多数灯谜都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的,但是,一些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甚至内容错误的灯谜,却是应该避免的。比如有人以“四眼狗”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器”,谜底谜面扣合得不错,也很有谜味,但是,“四眼狗”在民间有时候是用来骂戴眼镜的人的,所以不太好。还有,有人以“裸体横陈”为谜面打俗语一,谜底是“睡不着”,谜底谜面扣合得也很好,利用了“着”字的别解,也很有谜味,但是总嫌色情味重了一点,还是以不用为好。
在制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内容不要有政治思想上的错误,否则,就会起到反作用了。比如有人以“全民炼钢”为谜面打我国地名一,谜底是“大冶”,虽然也勉强可以(远不如以“天地一洪炉”为谜面),但是全民大炼钢铁是大跃进时期的一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盲目冒进的错误,用它来作谜面是不太合适的。

为您推荐

明代的谜语

明代的谜语 : 到了明、清时期,猜谜活动出现了高潮。 谜语在明代已经比较成熟,谜的普及程度更高了。谜的分类、谜格的出现,拓宽了制谜猜谜的天地。 在明代以前,谜语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到了明代,出现..

金元时期的谜语

金元时期的谜语 : 金、元时期,整个文化都处于一种低潮中,猜谜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猜谜活动并没有完全停止。 明郎瑛《七修续稿》卷五“千文虎序”条载:“金章宗好谜,选蜀人杨祥圃为魁,有《..

露锋

露锋 : 也叫 “出锋” ,用笔法之一。指运笔时露出笔锋,成尖锋之势。主要用在一些点划的收笔。但有些书家也常用露锋起笔。尤其是北派书家和碑刻。甚至有“八面出锋”之说。清蒋和《书法正宗·笔墨..

藏锋

侧锋

侧锋 : 用笔法之一,又叫“偏锋”。运笔时笔锋偏在点划一侧。曾国藩说: “偏锋者,用毫腹著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此法作字,点画一边光滑一边毛燥。绘画中写山石竹木,多用此法,以表现木石等的质感..

今草

今草 : 草书的一种。魏、晋时期,楷、行书已经基本成熟,章草也变而为今草。今草摒弃了隶书的波、磔笔画,点画从楷、行中变出。改变章草字字独立,而变为可断可连,一气呵成。晋王羲之,唐张旭、怀素,宋..

悬腕

悬腕 : 运笔法之一。作书时肘轻放案上,腕部高抬。许多人都把悬腕和悬肘混为一谈。包括沈尹默,也认为“肘不悬起,就等于不曾悬腕,因为肘搁在案上,腕即使悬着,也不能随己左右地灵活运用” 。肘着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