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剧

恶剧:【恶剧】《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爾》、《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用终亨之事也。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入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这里所用的“悲剧”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
中国古典戏曲中虽然只有“苦戏”、“渗杀”之类的说法,而没有象西方那样伴随着悲剧的诞生而产生的系统的悲剧理论,但从宋元以来的创作来看,悲剧确是存在的。
恩格斯运用辩证难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认为悲剧导源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观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6页)。
恩格斯对悲剧特征的概括,是衡古今中外一切悲剧的共同尺度。
但是,悲剧作品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各自产生、发展时,由于历史条件之不同,民族性格的差异,在思想倾向、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方面,又各自形成不同的艺术特征。
指由南戏发展而来的明清戏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类型。
元代是中国古代史上各种矛盾复杂而尖锐的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是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
许多作家把这种现实集中在一本四折的杂剧体制中,谱写出一部又一部悲剧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古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赴氏孤儿》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被誉为“元人四大悲剧”。
无论就内容的深刻或艺术的完整来裸,它们都可称之为我国古典悲剧史上的丰碑。
明清传奇悲剧则又是我国古典悲剧创作的另一重要时期,出现了《长生殿》、《桃花扇》这样两部标志我国古典悲剧创作最高水平的传奇作品。
对比西方悲剧,中国古典悲剧在题材上较广泛,主人公既有帝王将,又有才子佳人,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尤其是下层妇女。
在戏剧冲突的特点上,中国古典悲剧则较多地表现为两种伦理道德上的斗争。
在结构.上,并不象西方悲剧那样主要表现为“一到底”,而是往往带着“有团圆之趣”的光明的尾巴。
在戏剧效果上,中国古典悲剧是以悲刷主人公的正直、善良、坚毅的品质,英勇无畏、不不挠的抗争和视死如归的自我牺牲精神,感染和陶冶观众。
他们(如窦娥、李香君、赵五娘、白素贞、程婴等)的优良品德、不幸遭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同情,而不是恐慢;人们的情感并不是在沉重的压抑之中得到升华.而是在对他们的尊敬、钦佩之中得到崇的审美趣味。
这一点和中国古典悲剧有一定亮色的结局是密切相关的,这也符合我们民族特有的欣赏习惯。
正如近人王国维所指出的:“吾口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北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庆阅者之心难矣。
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著之一例也。
”(《红楼梦评说》)。
从这些悲剧类似大团圆的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沉淀;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哀而不伤”,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对古代作家有无法摆脱的影响。
可见,中国古典悲剧是自有共民族特色的。

为您推荐

滑雅之美

滑雅之美:【滑雅之美】指滑箱艺术或喜剧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及其所产生的美感教育力量。 近人蔡元培《用美育代宗教说》,“又如滑稽之美,以不与事实相应为条件。 如人物之状态,各部分互有比例。 而滑稽画中之人物,则故使..

鱼龙曼延

鱼龙曼延:【鱼龙曼延】又称“曼延鱼龙”、“澜鱼龙”、“烂漫之戏”,是汉代一个规模巨大的杂技节目。 《汉书·西传赞》,“武帝……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曼延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唐颜师古注曰:“曼延者,即张衡西京..

弹词

弹词:【弹词】曲艺门类之一,指江浙一带以弦乐如琵琶、三弦等伴奏的说唱艺术。 其名称因地有异,苏州称弹词,扬州称弦词,杭州称南词,宁波称四明文书。 弹词由宋代“鼓子词”发展而来,据清初陶贞坏长篇弹词《天雨花》中所说的“..

走索

喜剧

喜剧:【喜剧】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类型。 它是以风刺成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其主要内容的戏剧形式。 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人间嗜好之研究》;“先以喜剧(即滑稽剧)盲之,夫能笑人者,必其..

律博

律博:【律博】近体诗的一种。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按律诗者,梁陈以下声律对偶之诗也。 ”与徐同代的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也说:“大抵律诗拘于定体,囿弗若古体之高远s然对偶音律,亦文辞之不可废者。 ”律诗有严..

歌行

歌行:【歌行】古代诗体的一脚。 宋姜《白石道人诗说》,“体如行书目行,波情日歌,兼之歌行。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进一步解释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日歌行。 ”歌行体是在汉魏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