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恪

    陈衡恪 :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生于湖南镇筸(今凤凰县),陈三立长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赴日本弘文书院读书,后入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科。宣统二年(1910)毕业归国,先后在南通师范、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民国三年(1914)任教育部编审,先后兼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博物教员、国立北京美专国画教授。他的花鸟画浑厚绮丽,山水画钩多皴少,人物画带速写情趣。工书法,兼治印,“篆刻逼汉人,画得倪(瓒)黄(公望)风味”,梁启超称他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后往南京侍继母疾,母逝,竟亦中暑而英年早逝。1923年10月17日,北京文化界300多人在北京举行追悼会。梁启超在挽词中称其死为“中国文艺界的大地震”。

1904年,陈氏兄弟在东京留影(左至右:陈隆恪、陈寅恪、陈衡恪)

陈衡恪少时在长沙即能诗。有《奉和寄禅上人》诗,其才华得到父辈陈锐的称赞,称其“学诗学画有笔力,力虽未到气已雄”(《陈郎歌》)。后随父移居金陵,曾参加“门存”韵唱和。发妻范孝娣父范当世是同光体重要人物,故常与内兄范罕相唱和。续弦汪春绮,使他与汪家兄弟汪森宝、汪荣宝、汪东时相唱和。后在北京与夏敬观、蔡公湛、周树模以及同辈卢弼、黄节、梁鸿志也常唱和。1914年冬,参加陈衍、黄节、林宰平等人在宣南法源寺祭祀宋代陈后山,他的诗被评为第一。诗作陆续发表于《庸言》《东方杂志》《学衡》等,声名大著。胡梓方有《赠陈师曾,时师曾自日本归》诗云:“陈家兄弟文章伯,佳句流传江海间。”

陈衡恪有《论诗三偈》云:“不能顿挫不深沉,莫向凡夫眼孔寻。若自灵根发奇艳,始知剪彩缀华林”,“渊源文字古波澜,衣钵精微淡处参。直到脱离一切相,庄严八宝任挥弹”。可见,他认为作诗在以顿挫求深沉,脱离表相,方能进入神妙境界。他从“文选体”入手,后学江西派,主要学陈与义,旁及梅尧臣、王安石。以五古为最佳,陈衍每评点某诗“神似大谢”“直是小谢原作”“略似(孟)东野”。又评《雨夜至龙泉寺》中数句“写出黑夜山行景,甚似少陵”。往往出奇造意,师自然之造化,抒胸中之逸气。

陈衡恪青年时心系国事。八国联军入北京,愤而有作“苍茫顾盼国无人,狐兔纵横骇战尘”(《书愤》)。这种因国事而怨愤的内容在后来作品中却难得一见。然写景议论,腾挪作态,时有妙句,如“十万狂花一笑空,更谁长袖舞春风”(《留别范大》),次句递进有力。又“眉痕纤月挂西楼,顷刻穿云堕浑茫”(《楼坐》),炼字富有动感。

陈衡恪初作有不少悼亡诗,哀挚怆恻。陈衍说:“悼亡诗古今不知凡几,真悲哀者却少,师曾屡有作,无不真悲哀者。”若非深于情而又能学古创新者难臻此境。陈声聪说:“师曾诗多郁伊悲怀之作,读之往往使人不欢。”与其父陈三立诗相比,衡恪诗不重拗峭,不务奥博,偏于清刚萧澹。钱仲联认为:“情真语挚,沁人心脾,但诗笔疏朗,非衍三立一脉者。”沈其光认为其诗:“似简斋而不为后山,工者虽其妇翁范肯堂亦不能过,然往往为画名所掩。”吴庠以为:“晚近诗坛当分据一席,则又非予一人之私言。”

陈衡恪著有《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槐堂诗钞》,有诗384首。2009年,刘经富辑注《陈衡恪诗文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您推荐

张维屏

张维屏 : 番禺(今属广东广州)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曾祖廷望迁居粤垣,遂入粤籍。维屏“幼禀庭训,学有根柢。稚齿工吟长复,肆力古文,兼工书法”。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应县试,县令吴政达叹为“奇童”。嘉庆十..

周星誉

周星誉 : 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先世因著籍浙江山阴(今绍兴),遂居越。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连续丁父母忧,家居9年。咸丰三年(1853),与孙垓、李慈铭、王星诚,以及兄弟星謇、星诒等结社酬唱,因社..

叶衍兰

叶衍兰 : 番禺(今属广东广州)人。祖籍浙江余姚,先世游幕广东,落籍番禺。尤善填词,体格绵丽,与沈世良、汪瑔并称“粤东三家”。叶衍兰少师从陈澧,弱冠为县学生,咸丰二年(1852)中举人,咸丰六年中第二甲第二十五名..

时政歌

《干妈》

《干妈》 : 作者叶延滨。组诗《干妈》发表于《诗刊》1980年10月号,为叶延滨的成名作。《干妈》副标题为“陕北记事之一”,全诗主要内容是写一个返城后的知识青年对插队期间的干妈的深情回忆。诗中有对..

张宇

张宇 : 生于河南洛宁大阳村。读过高中。1970年7月到洛阳地区柴油机厂参加工作,在工厂当过电工和车间统计员等。1979年11月,在《长江文艺》发表了处女作《土地的主人》。1980年,任洛宁县文化局创作组组长..

《文艺周刊》

《文艺周刊》 : 王怡奄编辑,民国日报馆发行。初名《文艺旬刊》,为《民国日报》副刊,1923年7月5日创刊于上海,从第19期起改为周刊,从第21期正式更名为《文艺周刊》,开始作为独立刊物单独发行,仍由《民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