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
此诗作于1942年7月3日,最初发表于《文艺春秋》1946年12月15日第3卷第6期,后收入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初版的戴望舒诗集《灾难的岁月》。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诗人被捕入狱,在狱中的艰难岁月里写下了名篇《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版图时所产生的联想为线索,使“灰烬”“血和泥”“家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等景象逐一在画面中展开,为读者具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以及诗人对于光明的热切期望。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2006)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语,既表明诗人在动荡的年代里个人遭际的不幸,也是诗人触摸灾难深重的祖国的方式,诗人因此将个体的“残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家与民族的创伤使诗人感到巨大的痛苦,他满含热血为“永恒的中国”而歌,寄寓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戴望舒在想象中展开诗篇,将现实主义手法与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糅合,“阴暗”的现实与象征着光明、希望的“永恒的中国”在其诗中构成鲜明的对照。全诗情感悲壮而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