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孟华 :
广东顺德人。16岁时与弟仲华同入广州学海堂求学,光绪十七年(1891)入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与同门潘之博并称“二博”,又与梁启超并称“梁麦”。光绪十九年中举,光绪二十一年春与梁启超、徐勤、康广仁等随康有为赴京应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麦孟华大为忧愤,积极协助康有为、梁启超联络18省1300多名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吁请变法御侮,史称“公车上书”。康有为创《万国公报》,派麦孟华协助梁启超主持笔政,宣传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二年转赴上海,与梁启超、汪康年一起创办《时务报》,于梁赴湘后,主持笔政。次年南下澳门,与康广仁、徐勤创办《知新报》。不久返回上海,参与组织“不缠足会”,兼任董事。光绪二十四年春,与梁启超等专程入京,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反对租借旅大给俄国。“百日维新”期间,四处奔走鼓动,发表政论文章,为变法推波助澜。维新失败后,东渡日本,协助梁启超办《清议报》,在梁游美期间代主笔政、报务。光绪二十六年代理大同学校校长。光绪三十三年与梁启超、蒋智由等在日本东京组织“政闻社”。1912年与陈焕章等在上海创立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鼓吹保皇复辟。1915年因脑出血不治去世。
麦孟华是康有为的忠实信徒,一生紧跟不渝,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庚子国变、立宪、开放党禁、倒袁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曾积极参加并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创办、经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新民丛刊》《国风》等维新派报刊,是维新派重要的政治活动家。他主张吸收西学,摆脱儒教纲常束缚,树立自主意识,不受外人奴役。其《说奴隶》将“天赋人权”理论糅入国民“奴隶性”批判之中:“奴隶者,既无自治之力,又无独立之心,举凡饮食男女,衣服起居,无不待命于主人,而天赋之人权,应享之幸福,亦无不奉之主人之手。”他又指出,中国封建传统社会必须向资本主义现代化“突变”,在科技、资金、公司、管理、民政等“事权”方面亟待全面建设,并在《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民议自叙》《公司》《治道路说》《论中国会匪宜设法安置》《论救亡当立新国》《论中国国民创生于今日》《论今日中国存亡其责专在于国民》等文章中做出富有建设性的构想,文章气势充沛,纵横挥斥,极富说服力。梁启超《与汪康年、王诒年、欧榘甲书》发出自叹弗如的感慨:“孺博之学,宏达赡博,其为文雅,深浓奇透,非弟所可望。”
麦孟华志在救世,不以诗人自期,但文学天赋极高,康有为《祭麦孺博》说:“(孺博)天性能文,渊雅宏茂,妙解诗词,华妙精深,人皆钦其宝,莫名其器也。”何澄一《〈蜕庵集〉跋》云:“君抱经世之志,雅不欲为文人,端居无事,偶有所作,随手弃置,故存稿殊稀。”其诗词作品真实反映了面对国难局危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自维新至倒袁的10余年间,足迹踏遍中国上海、天津、澳门、香港及日本等地,或办报,或变法,或逃亡,或结党,或倒袁,诗词多以时世沧桑变化、生命奔走寥落、友朋死生契阔为主题。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将麦孟华列为“诗界革命”的代表性诗人。陈三立《〈蜕庵集〉序》认为,康门弟子能以诗鸣者,仅麦孟华、潘之博二人而已。汪辟疆《近代诗人述评》曰:“麦孺博健举而多感怆”,“足与新会为仲伯之间,并皆受南海学术感化较深者也”。据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家大人与麦丈同学词于兰老”一言可知,皆渊源于“南词正宗”叶衍兰。麦词宗白石、碧山,主寄托,绵丽隐微,深切感人,偶有旁逸之响,如〔金缕曲〕《送魏铁三甲午》等有稼轩风,慷慨任气,大声嘡嗒。
麦孟华诗文多不存稿,朱祖谋将其词与潘之博词合刊为《粤两生集》,友人孔昭焱编《蜕庵集》,录诗66首、词21首。据不完全统计,刊于报章的政论文近400篇,弟仲华将其部分文章收入《皇朝经世文新编》,可尝一脔。翻译作品则有松平康国《英国宪法史》、山本利喜雄《俄罗斯史》等。马以君重编《麦孟华集》,顺德县志办公室1990年内部印行,所录甚为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