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木天 :
生于吉林。幼年先入私塾,后读小学。1913年到吉林中学就读,1915年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8年7月中学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9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别预科。他本打算学数学或化学,但由于高度近视,不能制图,不得不于1920年转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文科学习。
1921年春夏之间,穆木天参加创建“创造社”,是7个发起人之一。同年10月在《新潮》(3卷1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译作——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1922年年初出版了《王尔德童话》,同年年底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散文诗《复活日》。1923年4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科学习,进入象征主义的世界,开始了新诗创作。1926年夏,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到祖国,致力于写诗、翻译、教书,辗转任教于广州、北京、天津、吉林等地。
除了诗歌创作,穆木天对诗歌理论也进行了探索,发表于1926年《创造月刊》上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便表现出他对诗艺探索的巨大勇气和真知灼见。与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相反,穆木天提倡一种“纯粹的诗歌”,要求“诗与散文有清楚的分界”。《谭诗》一文详细地论述了象征派诗歌理论的3个美学支柱,即诗的物理学总观、诗的哲学观和诗的思维术。1927年出版的《旅心》,是穆木天的第一部诗集,收1923~1926年的作品31首,是作者运用象征主义诗论进行创作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1931年1月到上海,不久即加入“左联”和中国共产党。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他的文学主张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抛弃象征主义而提倡现实主义,对自己的《旅心》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穆木天是“左联”的资深诗人,曾负责“左联”创作委员会诗歌组的工作,是左翼诗歌运动的骨干和中坚。1932年9月,由他领头,与杨骚、任钧、蒲风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1933年中国诗歌会的机关刊物《新诗歌》创刊,穆木天以“同人”名义为之写了发刊词,主张“我们要捉住现实”,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穆木天“左联”时期的诗歌创作,编为《流亡者之歌》。从《旅心》到《流亡者之歌》,穆木天的诗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抒发主观之情到描写客观现实,由倾心于象征主义到力倡现实主义,努力实现诗人和诗歌的大众化。
抗战爆发后,穆木天于1937年来到武汉。1938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被选为“文协”成立大会秘书。3月27日“文协”在汉口成立,穆木天在会上被选为理事,在第一届理事会上,又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并被确定为会刊《抗战文艺》的编委。同年夏天,穆木天由武汉撤离到云南昆明,从事文艺活动。抗战期间,足迹辗转于云南澄江、广东坪石、广西桂林和柳州、贵州平越等地,他在教书之余,仍致力于诗歌创作、文学翻译和撰写文学理论文章。1949年,穆木天应邀回故乡东北师范大学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外国文学、儿童文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