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遇赋》 :
西汉董仲舒作。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以研究《公羊春秋》著名。此赋史书未载,据《汉书·董仲舒传》及赋意,此赋或在董仲舒从胶西王刘非处病免后所作。他“凡相两国,辄事骄王”(班固《汉书》),有王佐之才,却不受重用还两遭打击,遂生“不遇”的感慨。
明刻本《艺文类聚》中的《士不遇赋》
全赋65句,480字。赋首即感慨时机来得太晚,却去得太快,自己不愿曲意逢迎,而正心修身来等待时机,却时不我待且行将就木。对社会有所作为就像羝羊触藩,损伤自身。要没有过错,还要“不出户庭”,这与董仲舒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随后董仲舒进一步感慨未逢三代盛世,身处颠善倒恶的社会,小人得志,君子失道。不过就算是上古社会,正直廉洁的人也很孤独,于是列举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伍子胥和屈原等人。董仲舒挣扎于是否学习这些古人,最后认为要顺从自己的心,宁可回去重操旧业教书育人,也不愿意与俗世合污,是乃“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清代刘熙载《艺概》评其:“此即‘正谊明道’之旨”“可见古人言必由志也”。
《士不遇赋》是“士不遇”题材的开端,此后有司马迁《悲士不遇赋》、陶潜《感士不遇赋》等。《士不遇赋》最早见《古文苑》卷一,《艺文类聚》卷三十“怨”条下有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