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不合事理,战国时,韩非主张法治,明赏罚,重刑律,他认为,英明的君王要严格地制定国法。
这样,即使很少的布帛,也无人浪费丢弃;大量的金子,也无胆量去拾取。君王应奖励做得好的,对于违犯法律者不能赦免。德才好的人和德才不好的人皆会竭力做好自己的事。而现在不是这样,有功劳而给予官职,却被鄙视;因耕耘努力而给予奖励,却遭白眼,因不愿重用而未被录用,却推崇为轻视世间荣辱;因触犯刑法而受惩,却被赞美为勇敢,“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谬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毁誉和赏罚相互违背,法律禁令被破坏,百姓就会愈加混乱了。)(《韩非子·五蠹》)
今沿用本义并有发展。
①荒谬、不合情理。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杂谈小品文》:“这经过清朝检选的‘性灵’,到得现在,却刚刚相宜,有明末的洒脱,无清初的所谓“悖谬’,有国时的高人,没国时还不失为逸士。”《十月》:“正如谁也摸不透吕况的心思,偏要悖谬地让女儿走她不情愿走的路一样,究竟为什么伯爵要花大宗本钱修地下室,大概永远是个迷了。”
②背离、不协调。《十月》:“尽管他应该算是绝对的无神论者,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以前居住过的四户人家,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基本上相同的不幸结局,那就是——每一户上代人和下代人总是悖谬、冲突、决裂,甚至于还有砍掉老子头颅的。”《中国电视报》:“至于后半部分传奇式的剧情,尽管起伏跌宕,也扣人心弦,可我还是闻到了肥皂味,还是感到了悖谬和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