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耆那教文学 :
耆那教是公元前5、6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的宗教。于5、6世纪结集编定的耆那教经典统称为“阿笈摩”,使用半摩揭陀语,主要内容是阐述耆那教教义和戒律。与佛教三藏一样,阿笈摩中也包含诸如传说、故事和格言诗等文学成分。阿笈摩以外的耆那教著作统称为非经典文献,种类和数量很多,几乎涉及印度古代文学和学术的所有领域。这些非经典文献主要使用耆那教摩诃剌陀语、阿波布朗舍语和梵语,其中梵语是从7、8世纪开始使用的。
在耆那教叙事文学中,有波陀利多的长篇传奇《多浪迦维》(约5世纪前),主人公是一位女尼,讲述自己前世今生的爱情以及最后皈依耆那教的故事。故事集很多,如僧伽陀娑的《婆娑提婆游记》(约5世纪),以婆娑提婆游历各地为线索,采入大量民间故事。师子贤的《娑摩奈奢》(8世纪)和悉达希的《人生寓言》(9世纪)都是以主人公轮回转生、善恶报应的故事为中心,插入各种传说和故事。此外还有师子贤的另一部故事集《骗子传》(8世纪)和阿密多揭提的《法鉴》(11世纪)。叙事诗大多是以耆那教观点改写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如维摩勒·苏利的《波摩传》(约4世纪)、罗维塞纳的《波摩往世书》(7世纪)、耆那塞纳的《诃利世系往世书》(8世纪)和提婆钵罗薄·苏利的《般度族传》(13世纪)等。诗歌主要是赞颂诗和教诲诗,如摩纳登迦的《虔信甘露颂》、佚名作者的《问答宝鬘》、达摩陀娑的《嘉言宝鬘》和阿密多揭提的《妙语宝集》等。戏剧作品有名月的五幕剧《哑口无言》(12世纪)、罗摩薄德罗的六幕剧《大盗悔悟记》(12世纪)和名护的五幕剧《征服痴迷记》(13世纪)等。文艺理论著作有伐格薄吒的《庄严论》(12世纪)、雪月的《诗教》(12世纪)、罗摩月和德月的《舞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