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生,K. :
出生在居德布兰河峡的洛姆,后来举家迁至更北的哈马略。父亲是农夫兼裁缝,母亲体弱多病,家境贫困,子女众多。哈姆生在7个儿女里排行老四,仅零星上过一点学,学历总计为252天。他在14岁以后便外出打工谋生,当过鞋匠,送过煤,干过农庄雇工、脚夫、仆役等苦力。1882年,23岁的哈姆生加入挪威涌向新大陆讨生活的移民洪流,奔赴美国,在那里当苦力,干杂活。1888年秋他满怀失望和憎恨离开美国返回挪威。
14岁时的哈姆生
他的小说《饥饿》第一部分最初在丹麦期刊上发表,1890年又以单行本出版了处女作《饥饿》。这部长篇小说在北欧和欧洲引起极大轰动,次年,德、俄文版译本相继出版。《饥饿》与接踵而来的《神秘》(1892)和《牧羊神》(1894)这三部经典之作确立了哈姆生的文学地位。1920年哈姆生的史诗小说《大地的成长》(1917)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70岁生日之际,挪威出版了纪念文集,世界各国著名文学家为之撰文称颂。这是哈姆生一生中最辉煌最杰出的高峰。
哈姆生从事文学创作长达70年之久,而且是个多产作家,文学作品多达40余部,其中包括长篇小说22部、剧本6部、短篇小说3部、诗集1部、文论集4部、自传1部,此外还有报刊文章及通信等。
哈姆生与他的家人
哈姆生的22部长篇小说大致可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史诗型,落笔点放在探讨“根”的问题,基调在于显示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人居环境和人类心灵所施加的压制和造成的束缚。现代化将农民从大地里连根拔起,迫使他们离开祖辈居住的热土,背井离乡移植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扎根,以致蒙受无力担当的艰辛和难以克服的心理震悚,其典型作品为《新土地》(1897)、《大地的成长》(1917)等。第二类作品是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生活为主题,亦即心理派小说。作品的着力点由情节转移到人的心理反映,表现意识、无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也记录了脑海里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道出了个性特征以及理智与官能之间纠缠不休的碰撞。其典型作品为《饥饿》(1890)、《神秘》(1892)和《牧羊神》(1894),哈姆生也正是凭借这三部作品为现代主义文学和心理派小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三类是社会文明批判小说,此类作品大抵是以历史题材为背景描写美好的古老的农业文明的衰落凋敝,以及人类为追求物欲满足而不惜毁坏自然环境,结果造成两败俱伤。其典型作品有《时代之子》(1913)、《塞格福斯城》(1915)和《井边女人》(1920)等。第四类是流浪汉小说。此类小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其风格和笔调与马克·吐温的作品颇为相似。其典型作品有:《徒步跋涉的人》(1927)、《八月》(1930)、《人生向前》(1933)等。
哈姆生也创作戏剧和诗歌,共创作了6部戏剧和1部诗集。戏剧有《国门》(1895)、《人生游戏》(1896)、《晚霞》三部曲(1897~1903)和《暴力人生》(1910)。他的诗作和戏剧虽然笔触空灵,但结构散漫晦涩难懂,不易为观众所接受。例如《人生游戏》的取材和表现方式和瑞典作家J.A.斯特林堡的《梦戏》颇为雷同,问世早于后者两年却远不如后者获得巨大反响。因此,哈姆生仅以小说家而著称。
哈姆生故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姆生投敌附逆,公开表明支持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德国对挪威的占领。1945年法院裁定他因参加“挪威民族统一党”而负有赔偿社会损失的责任,课以42万5千克朗罚款,未被判刑。他的妻子和大儿子则以叛国罪被判有期徒刑。1952年哈姆生在贫病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