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E.

    狄金森,E. :

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一律师家庭,卒于阿默斯特。祖上是当地的望族,父亲曾一度出任国会议员,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诩。她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单调而平静,很少外出,仅作过一次旅行。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19世纪70年代后几乎足不出户,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尼姑”。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长期隐居的原因。


狄金森家族故居,现为狄金森博物馆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R.W.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诗稿没有注明创作日期,在隐居写诗的30年中,诗的风格和题材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作品的年代都是编者所加。据某些研究者估计,在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写了800首诗,佳作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I.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即听来似乎有韵,而实际上并不严格押相同的韵。形式上的革新使她的诗避免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诗中甜腻圆熟的音调,而具有许多现代派诗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诗也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叹,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狄金森去世后,亲友曾选编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3集,但逐渐为人忘却。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从1921年起,狄金森的书信陆续选编出版。其中有许多表现出与她的诗相仿的谜一般的意趣,这也说明她的生活内容狭隘而神秘。

为您推荐

《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 : 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县系列小说之一,讲述一个下层白人佃农家庭的堕落与解体。故事开始时,安斯·本德伦的妻子艾迪·本德伦正在弥留之际,她亲眼目睹家人为其准备棺材,希望死后与娘家人葬..

霍夫兰德,R.

霍夫兰德,R. : 生于卑尔根。他用新挪威语进行文学创作,作品有小说、戏剧,诗歌,儿童作品,还有论文集。此外还翻译了大量法国、德国、英国和北欧各国的文学。他在音乐上的造诣也颇深,是挪威当代杰出的多才多..

《梅森与迪克森》

《梅森与迪克森》 : 小说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查尔斯·梅森与杰里迈亚·迪克森为原型,讲述了两人在美国独立战争打响前夕在宾夕法尼亚与马里兰之间划下一条8码左右宽的线,也即梅森-迪克森线,这条线后来成..

《土生子》

博依松,E.

博依松,E. : 生于卑尔根。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以诗歌著称。早期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英国玄学派诗歌和德国表现主义影响,诗体自由。后多用传统形式创作。著名诗集有《预兆与会面》(1934)、《标记与理解》(193..

梅苏德,C.

梅苏德,C. : 生于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母亲是加拿大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度过童年。她在耶鲁大学完成本科学业,随后在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她曾在耶鲁大学、哈佛大..

麦卡锡,C.

麦卡锡,C. : 生于罗德岛,爱尔兰裔,1937年随家迁至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在当地天主教学校读书。1951~1952年,麦卡锡进入田纳西大学,1953年他加入美国空军,服役期间在阿拉斯加主持一个广播节目。1957年重返田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