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雷奇,M. :
吉尔吉斯文学史上从民间口头创作转向作家书写创作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叙事长诗《地震》,于1911年在俄国乌法问世,是吉尔吉斯诗人中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出生于大牧主家庭,年少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尝尽生活的困苦,但自幼喜爱诗歌,在伊斯兰教学校学习时,除了苦学教义,还大量阅读菲尔多西、纳沃伊、阿拜等许多东方作家的作品,特别是学会了用阿拉伯字母进行吉尔吉斯语书写,之后从即兴吟唱转变为书面创作,并一举成名,被称为“莫尔多”,即有教养、知识渊博的毛拉。长诗《楚河传说》以乐观主义心态描述了吉尔吉斯被并入俄国这一事件,但总体上秉持伊斯兰教的创作立场,此作连同《鬼附河》《阿拉套》等叙事诗以极大的爱心准确地描绘了大自然,而《鹰的保护神》《布达英(鸟类守护神)》《小伙与姑娘》《骗子》等作品则讲述各社会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揭露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低下,嘲讽利欲熏心、自高自大、吝啬虚伪等习气。吉雷奇经常求助真主,认为阿拉是善的唯一基础、人世间最高道德律令,应该留驻于每个心灵,因此不少作品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和预言色彩,尤其《地震》和《苦难的时代》被苏联官方认定是反动作品。1925年苏联第一次出版他的作品,较全的版本直到1940年才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官方立场更趋强硬,认为他是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引诱者”“鼓吹者”,其创作随之彻底变成了研究的禁区。独立后吉雷奇在国内始获重新评价,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