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一代 :
得名于1971年3月文艺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在《东京新闻》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其认为最近的新人作家和评论家只想在个人范围内寻找作品真实感,具有脱离意识形态的特点,是“内向性文学的一代”。
这一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包括古井由吉、黑井千次、后藤明生、阿部昭、小川国夫、大庭美奈子等,代表性评论家包括川村二郎、秋山骏、柄谷行人等。他们大都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童年时期经历了东京大空袭和日本战败等历史事件;青少年时期是日本战后恢复期,同时也是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中年时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于是他们纷纷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从二战末到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社会经历的历史巨变和价值体系的不确定性给这批作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们普遍认识到观念的脆弱和现实的虚无,主张艺术至上论。
此流派的代表作主要有大庭美奈子的《三只蟹》(1967),以美国社会为背景,反映了日本当代知识分子渴望摆脱自己处境的焦躁情绪,获1967年“群像新人奖”和芥川奖;古井由吉的小说《杳子》(1970)展示了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其中所用的“慢镜头录像”等描写手法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获1970年芥川奖。
此外,“内向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作品还有小川国夫的《来自海上的光线》(1968)、黑井千次的《时间》(1969)、阿布昭《司令的休假》(1970)、后藤明生的《夹击》(1973)等。随着这些作品的获奖,《文艺》《文学界》和《群像》等大型文学杂志争相刊载他们的作品,“内向的一代”在日本文坛的影响力逐渐扩大。1977年,后藤明生和古井由吉等人组成编辑部,创办了同人杂志《文体》,以季刊形式发行“内向的一代”的作品。《文体》共出12期,于1980年7月停刊,由此“内向的一代”作为一个新人作家群的影响力逐渐衰弱,之后作家们各自走上不同的创作道路。但他们试图通过描写自我内心的不安与虚无进而反映时代的不安与虚无的创作理念,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所依据的价值体系和对社会现状理解的不同,日本评论界对“内向的一代”的看法出现明显的分歧。20世纪70年代初,以小田切秀雄、松原新一等为首的否定派和以川村二郎、柄谷行人、秋山骏等为代表的肯定派,围绕“内向的一代”展开了一场文学论争,史称“‘内向的一代’论争”(1970~1971)。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于“内向的一代”的文学思想和关于“内向的一代”的创作方法。
早在小田切秀雄提出正式命名之前,肯定派评论家川村二郎就已经采用了“通向内心之路”的说法来概括这种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日本文学界的新动态。同时,川村二郎指出,“作为人”派作家们在同一时期创刊的文学杂志《作为人》,其名称本身就带有明显的针对性,他认为这样的命名表达了文学为人生而产生意义的愿望,同时也包含了针对“通向内心之路”的忧虑与反驳。他为“内向的一代”辩护,称“艺术首先是为艺术而艺术才能成为为人生之艺术,艺术只有彻底无用,才能成为有用”。但是,否定派评论家松原新一对此持否定意见,认为在文学走向“通向内心之路”的风潮中,以现实参与为基础的文学受到过少的评价。另外,肯定派评论家柄谷行人则认为“通往内心之路”恰好就是“通往外界之路”,“内向的一代”的作家们并非是不愿面对现实而遁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去摸索一条通向外部现实的道路。
除了文学思想上的分歧,日本文坛对这批作家创作手法上的艺术性也表现出难以接受的态度,有作家表示看不懂他们的作品,称其为神经官能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