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牟礼道子 :
生于日本熊本县天草市,不久便随家人移居水俣市。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水俣实务学校(今水俣县立高等学校),毕业后担任代理教师。1958年凭借诗歌创作正式步入文坛。
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不仅包括日本古典艺术,还涉及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工业废水排放导致的水俣病引发广泛关注。1960年前后,她开始投身于水俣病诉讼运动,并运用纪实性的手法创作了反映水俣病公害问题的系列作品《苦海净土》三部曲——《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1966)、《神明的村庄》(1970)、《天之鱼》(1972)。石牟礼道子努力在作品中揭示水俣病的危害,控诉肇事企业Chisso公司的恶行,同时为患者起诉赔偿提供热心帮助,竭力唤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由于不愿将自己的荣誉建立在受害者的痛苦之上,她拒绝接受熊日文学奖和第一届大宅壮一纪实文学奖。后因帕金森综合症病逝于熊本县熊本市。
石牟礼道子用犀利的文字,控诉盲目发展经济对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的残害,竭力维护生命的尊严。在揭露生态危机的同时,她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重拾昔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她的代表作《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深刻揭露了工业公害对生命健康的摧残,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镇魂文学”。日本作家池泽夏树将石牟礼道子的文学喻为“滋润世界人民喉咙的深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