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M.de :
生于马德里附近的埃纳雷斯堡,卒于马德里。尽管无从查考他出生的确切日期,但可以肯定10月9日是他的洗礼命名日。祖父胡安·德·塞万提斯是破落贵族,当过律师。父亲罗德里戈·德·塞万提斯是潦倒终身的外科医生,长年在瓦利阿多里德、马德里、塞维利亚等地行医。由于家贫,只上过中学。以后跟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569年充当胡利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的随从,前往意大利,游历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兰等地,并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1570年从军,1571年10月7日参加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陀海战,英勇冲上敌舰,身负重伤,左手残废。1572年4月伤愈,重返军队,10月又参加纳瓦里诺海战和占领突尼斯的战役。1573年,随军驻防那不勒斯。1575年,携带统帅和总督的保荐信同弟弟罗德里戈回国。船至马赛海面,遭到土耳其海盗袭击,被虏至阿尔及尔。由于身带重要信件,海盗索取高额赎金。家人无力付款,只好先赎出罗德里戈。1580年5月,神父胡安·希尔和安东尼奥·德·拉·贝利亚前往阿尔及尔营救俘虏,才被赎回国。从1582年开始,陆续写了几个剧本。1584年写出悲剧《被围困的努曼西亚》和田园牧歌小说《伽拉苔亚》第一卷。由于家境贫困,曾于1587年上书请求差务,被委派担任无敌舰队的军需。在负责采购粮油工作中,受乡绅的诬陷,1592年9月,由于他未经批准出售小麦而被捕入狱,后经上诉获释后,改任税吏。1597年,因储存税款的银行倒闭,无力赔偿欠款,又被革职入狱。获释后,曾上书国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未果。直至1603年,始脱离税吏工作。在这10余年间,往返跋涉于城乡之间,目睹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1602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3年,迁至瓦利阿多里德的下等公寓,完成了《堂吉诃德》上卷,于1605年在卡斯蒂利亚出版。一年之内,再版6次。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街谈巷议,到处传诵。然而作者贫穷如故,而且屡遭不幸:1605年6月27日,以门前有人被刺涉嫌下狱;1611年8月,又因女儿陪嫁事被控告,出庭受审;同年,法院又责令偿还当税吏时所欠公款;不久,妻子去世。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文学创作。1613年相继完成长诗《帕尔纳索斯之旅》和《警世典范小说集》,并继续《堂吉诃德》下卷的写作。与此同时,有人化名阿隆索·费尔南德斯·阿维利亚纳达,发表《堂吉诃德》下卷伪作,因而促使他紧张写作。1615年,《堂吉诃德》下卷出版。1616年4月,虽已卧病在床,还是写完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因水肿病逝世。
塞万提斯故居
塞万提斯的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末西班牙王国走向衰落时期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宣传人文主义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小说方面。他主张作家的想象力应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起来,在作品中进行道德说教应与作品的艺术性统一起来。他强调发挥作家的才情,提倡积极反映生活。他最早的诗作是1568年为悼念腓力二世的王后伊萨贝尔·德·巴洛伊斯逝世而写的三首哀歌。1577年,在阿尔及尔被俘期间,曾给西班牙首相写过一封诗简,题为《致我的主人马特奥·巴斯格斯》,陈述被俘的痛苦,要求国王派兵捣毁土耳其海盗的巢穴。1587年,写过两首歌颂无敌舰队的十四行诗,表现爱国主义的激情。1596年,又以一首题为《贺梅地纳公爵攻占加的斯》的十四行诗谴责了英国军队在加的斯所犯下的罪行。他自认最满意的一首诗是《拜谒塞维利亚吾主腓力二世》,1598年写成,讽刺教会僧侣利用国王葬礼大肆铺张,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1613年,发表长诗《帕尔纳索斯之旅》。全诗共分8章,写太阳神阿波罗要驱逐蹩脚诗人,水星神奉命来到西班牙,命塞万提斯集合西班牙的诗人参加论战,结果使末流诗人理屈词穷,狼狈逃窜。作者在诗中赞扬了他所推崇的诗人,嘲讽了他所厌恶的文人。他的剧作约有二三十种。前期比较著名并流传至今的有:1584年创作的悲剧《被围困的努曼西亚》,以古代西班牙努曼西亚城4 000居民抵抗8 000罗马侵略者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城破后仅存的一位少年,拒绝向敌军交出城门钥匙,面对着罗马军队的统帅西比翁,毅然从高塔跃下,坠地而死。剧中充满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1585年根据被俘的经历写成《阿尔及尔的交易》。主人公奥雷略是个基督教徒,在战争中被俘,与妻子希尔维亚失散。不料她也被俘,归属于同一个摩尔人奴隶主优素福。优素福看中了希尔维亚,女主人萨拉爱上了奥雷略。后来经国王出面,这场纠葛得以解决,夫妻双双获得自由。
后期的重要剧作有1615年出版的《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八出喜剧中,《被囚禁在阿尔及尔》、《西班牙美男子》和《苏丹王后堂娜卡塔琳娜·德·奥维多》,是根据作者在阿尔及尔被俘期间的生活创作的;《改邪归正成正果》则描写塞维利亚的流氓和妓女的生活;《鬼点子佩德罗》叙述流浪汉佩德罗的种种奇遇,刻画从吉普赛人至王公贵族的各种人物形象。《争美记》《爱情的迷宫》《想思错》则根据宗教故事改编而成。八出幕间短剧《管离婚案的法官》《流氓鳏夫特兰帕戈斯》《达甘索地区选村长》《殷勤的守护神》《伪装的比斯开人》《萨拉曼卡的山洞》《奇迹戏的演出》和《吃醋的老汉》,属于西班牙“黄金世纪”时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情节简单,短小精悍,通常在正剧幕间休息时演出。
塞万提斯的第一部小说是田园牧歌体的《伽拉苔亚》,发表于1584年2月。作者显然受到意大利诗人J.桑纳扎罗的影响。作品也以牧羊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穿插了许多惊险情节,如土匪抢劫、海盗出没等等,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小说,出版后影响不大。
短篇小说集《警世典范小说集》收入12个短篇,大致可分三类:①属于流浪汉小说风格的作品,如《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妒忌成性的厄斯特列马杜拉人》《鼎鼎大名的洗盘子姑娘》《骗婚记》。②哲理性对话作品,如《玻璃硕士》《狗的对话》。③模仿意大利小说,注重情节的作品,如《吉普赛姑娘》《慷慨的情人》《英国的西班牙女人》《血的力量》《科尔奈利亚小姐》《两姑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吉普赛姑娘》,叙述市长的女儿普雷秀萨自幼被拐骗到吉普赛人的部落,与贵族子弟安德烈斯相爱。有个镇长的叔父依仗权势,企图霸占普雷秀萨,安德烈斯失手将对方杀死,被判处死刑。后审理此案的市长认出普雷秀萨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女儿,并查明安德烈斯是王室贵族,于是下令赦免,成全了他们的婚事。《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写两名惯偷一路行窃,来到塞维利亚城。当地小偷王国的最高首领莫尼波迪令手下向他们提出警告,如不马上入伙,将驱逐他们出境。两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小偷王国的臣民。作者描写这个小偷王国也有君主、法官和教士,它的臣民——小偷、妓女和流氓也要交纳贡税,遵守王法,也是满嘴的仁义道德等等,以此讽喻西班牙王国丑恶的现实。《玻璃硕士》描写萨拉曼卡城一个流浪儿,在两位大学生的帮助下读书识字,后来竟成为一名硕士。有一天他得了精神病,认为自己是玻璃制成的。人们有意拿他取乐,向他提出种种难题,他对答如流,并且讲得富有哲理,切中要害。但一旦精神病治愈,他的机灵和聪敏便消失殆尽。作者想说明精神病人有时反而能道出真理,清醒的世人却往往浑噩无知。
塞万提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1616年4月19日脱稿,作者去世后于1617年出版。它叙述北欧两个小王国的王储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伪称兄妹,化名出游欧洲其他各国,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结成良缘。塞万提斯创作这部小说时,已经卧病在床,暮年的希望全寄托在这部书的写作中,所以精心构思,着意雕刻,使它充满诗情画意。但它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远逊于《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插图
《堂吉诃德》(1602~1615)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宗旨是要“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但是,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却远远超出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而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小说中出现将近700个人物,有贵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农夫、囚徒、强盗、妓女等。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店,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画卷,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此外,小说还广泛地触及当时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问题。
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一方面脱离现实,终日耽于幻想,对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够的估计,屡遭失败;另一方面,他的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凡是骑士以外的问题,他的议论清醒而深刻,明确而富有哲理。作者塑造了一个令人可笑、可叹、可悲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这种性格上的矛盾,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班牙现实之间的矛盾。堂吉诃德的清廉公正的社会理想,不可能通过复活骑士制度予以实现。马克思曾经说他“误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因此,塞万提斯是在嘲笑骑士制度的同时,以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来反对没落的封建阶级。他揭露了西班牙的丑恶现实,然而他的理想却是回复到古代淳朴的社会中去。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仆人桑丘·潘沙,与堂吉诃德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在下卷里,桑丘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当海岛总督时断事公平合理,为官清正,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这一情节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在他身上体现了西班牙“黄金世纪”的民主精神。
在创作方法上,塞万提斯善于运用典型化的语言行动刻画主角的性格,反复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人物的个性,大胆地把一些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交替使用。既描写平凡的生活琐事,也叙述奇特幻异的想象;既有朴实无华的真实生活,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既有发人深思的悲剧因素,也有引人发笑的喜剧成分。尽管小说的结构还不够严密,有些细节前后矛盾,然而不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此前欧洲的小说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十分欣赏和推崇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马克思认为:“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高于其他一切小说家。”恩格斯赞扬塞万提斯是一位“具有强烈倾向的诗人”。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阐明观点,嘲笑和揶揄论战中的对手。欧洲的著名作家也都对塞万提斯有过好评。德国诗人J.W.von歌德在1795年对J.C.F.von席勒说:“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英国作家W.司各特认为:“《堂吉诃德》的作者所运用的严肃的讽刺手法是一种特殊的天才,很少有人能够企及。”1821年,英国诗人G.G.拜伦写道:“《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德国诗人H.海涅认为:“塞万提斯、W.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法国作家V.雨果写道:“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的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俄国批评家V.G.别林斯基说过:“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最早版本
从1605年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堂吉诃德》一书在世界各国共翻译出版了1 000多次,成为读者普遍喜爱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下卷中写道:“中国的大皇帝一月前特派专人送来一封中文信,要求我——或者竟可说是恳求我把堂吉诃德送到中国去,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语文学院,打算用堂吉诃德的故事做课本。”这一戏言已成为现实。中国最早由林纾和陈家麟二人用文言文节译了《堂吉诃德》,名为《魔侠传》,于1922年出版。1959年,出版了傅东华翻译的全译本;1978年,又出版了杨绛翻译的全译本。特别是1997年《塞万提斯全集》中文版的问世,让中国读者从此可以全面了解这位西班牙伟大作家的创作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