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
生于大阪,卒于逗子。日本20世纪20年代“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处女作是刊于第六次复刊的《新思潮》上的小说《招魂祭一景》(1921),受到文豪菊池宽的赏识,1926年,在“新感觉派”机关刊物《文艺时代》创刊号发表成名作《伊豆舞女》。作为“新感觉派”文学的理论旗手,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受西方达达派、未来派、象征派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显现了特殊的才能,也发表了许多“文艺时评”。1925年刊于《文艺时代》的理论文章《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被公认为“新感觉派”文学理论的基石或支柱。文中倡导艺术至上主义,主张新的感觉、新的表现和新的文体。之后川端康成参加了“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
川端康成少年时代阅读了许多日本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方丈纪》《徒然草》等。他的中、后期作品更多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的韵味与美感。代表作品主要有《十六岁的日记》(1925)、《伊豆舞女》(1926)、《禽兽》(1933)、《雪国》(1948)、《千鹤》(1952)、《山音》(1959)、《睡美人》(1961)和《古都》(1971)等。其中《雪国》《千鹤》《古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瑞典皇家文学院的颁奖词为:川端康成先生“以卓绝的感受性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精髓”。晚期作品《千鹤》《山音》《睡美人》等,表现了某种背离现实伦理规范的变异性感觉世界。《千鹤》描写了菊治与父亲生前情人的“乱伦”关系;《山音》描写老翁信吾与儿媳通奸;《睡美人》则通篇描写丧失性机能的江口老人,在一个“睡美人俱乐部”爱抚6个服用安眠药后熟睡的少女,老人在半昏迷半清醒的状态中产生种种虚幻意识、心理与感觉。川端康成曾强调说,作为小说家不能回避“悖德乱伦”的描写。早期名作《伊豆舞女》充溢着清纯洁净的美感,这在他的其他重要作品中十分罕见,被誉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杰作;晚期的《古都》也同样别具特色。
川端康成作品
川端康成曾任日本笔会会长、国际笔会副会长。1957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获“艺术院奖”及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也曾获联邦德国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化艺术勋章”。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继R.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位“世界级文豪”。1972年川端康成在其寓所口含煤气管自杀而亡,死因至今仍是个谜。川端文学充满虚幻与哀愁,但他并不赞同人为地扼杀生命,曾公开表明不赞同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人的自杀行为。但他将死看作“至高的艺术”,崇奉“无言的死”,认为“无言的死”包含着无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