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H. :
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卡尔夫镇一个传教士家庭,卒于瑞士提契诺州蒙塔尼奥拉。自幼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长大,接受了比较广泛的文化熏陶,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1891年进入毛尔布龙修道院学校,由于不堪忍受摧残青年人身心的经院教育,半年后逃离。1892~1899年当过学徒工、书店店员等,同时大量阅读了国内外文学作品并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诗集《浪漫之歌》于1899年出版。同年出版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1904年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问世,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1912年迁居瑞士,1923年加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的创作可分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他的诗歌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彼得·卡门青》描写一个青年从农村来到城市,与城市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最后回归故乡,在淳朴的人民和美丽的大自然中找到了温暖。《在轮下》(1906)根据其在毛尔布龙修道院的经历写成,以“模范学生”格本拉的不幸遭遇抨击了德国的教育制度。《克努尔普》(1915)由《初春》《怀念克努尔普》和《结局》3篇连续性的小说组成,是黑塞著名的流浪汉体小说,也是作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的中期作品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家庭破裂的影响,充满苦恼和迷茫、彷徨的气息。《德米安》(1919)描写少年辛克莱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斗争,在朋友德米安的引导下克服心中对黑暗诱惑的恐惧。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斗争,心理与生命均发生变化,辛克莱终于找到合乎他本性的精神道路。这是一部心理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象征性的叙述和描写多。《席特哈尔塔》(1922)以印度为背景,写一个出身显贵的婆罗门青年席特哈尔塔厌恶庸俗的社会环境,离家出走,结果沉湎于世俗的生活,因而十分苦恼。后来他再一次出走,成为苦行僧,才寻求到佛教解脱的秘密。通过这部小说,黑塞试图探索东西方宗教和哲学中人类精神的相通之处。《荒原狼》(1927)是最受西方青年喜爱的作品,托马斯·曼把它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主人公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中产阶级作家,他身上有“狼性”与“人性”的对立,看不到出路。小说曲折地反映了魏玛共和国时代德国的现实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般中年知识分子的孤独、彷徨和苦闷,揭露社会对精神的蔑视、对具有高度文化高度精神修养者的轻慢,指出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自称他的意图“不是导向死亡,不是导向衰落,而是要加以治疗”。《纳尔齐斯和戈尔德蒙德》(1930)是作者中、后期交替时的重要著作。其中的中世纪修道院是为了表现他的构思而虚拟的超越时间和现实的“国度”。他以象征手法写出精神和感觉、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何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纳尔齐斯与戈尔德蒙德这两个性格不同、道路各异但又相辅相成的人物,是黑塞的理想形象。有些评论称这部小说为融合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此书表现两极的矛盾与融合统一,与《德米安》和《荒原狼》一样,小说中的人物在探索与寻找的过程中,见到一条通向本我整体的道路,达到自我完善,因而也能组成和谐的集体。
1931年起,黑塞隐居在瑞士南部的蒙塔尼奥拉村,很少和外界接触。但外界政治浪潮却仍然影响着他,特别是法西斯暴行促使他对现代文明产生了较之青年时代更为深刻的怀疑,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便只能从精神上寻求寄托和探索答案。晚年两部重要著作《东方之行》(1932)和《玻璃球游戏》(1943)试图从东方和西方的宗教、哲学思想中寻求理想世界。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气息。《东方之行》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描写主人公H.H.(黑塞姓名的缩写)一生对理想的精神境界的追寻,结尾采用象征性手法:H.H.发现自己已同理想人物里欧融为一体。其主题是个体的自由固然重要,然而最高层次的自由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一分子,以释放出来的力量为人类总体服务,对一切生命及其困顿不足都能以爱心相待。《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最重要和篇幅最大的作品,1931年开始创作,1942年脱稿。主人公克乃西特是一个孤儿,由卡斯特利恩宗教团体抚养成人,由于聪明、刻苦,最后成了这个团体的象征最高智慧的玻璃球游戏大师。但是克乃西特随着年龄和地位的增长,逐渐不满足于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的生活,最后离开了它,来到现实世界,企图用教育改善整个世界。最后为了学生的成长,无畏地迎向死亡,抵达他的最终归宿——灵魂的故乡。这部小说现今被称为“孕育着的乌托邦”。
黑塞是热爱东方文化的作家,对中国古代的许多哲人尤为崇拜。他曾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写过一些散文和童话,还在许多著作中赞美孔子、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认为它们的价值对欧洲人来说并不亚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而《玻璃球游戏》一书更是引用和评述《易经》《吕氏春秋》和老庄哲学最多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克乃西特之口表达了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景仰。黑塞的作品侧重从精神和心理角度来描写和分析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在创作方法上受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学影响较大,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位骑士”。他以小说著名,不过他的散文和诗歌也都十分优美,感情与思辨并重。他的主要作品都发表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主要是整理、编辑、出版自己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其作品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影响,迄至2000年已有40多种外文译本。他的重要小说和诗歌散文均有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