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叶亭四迷 :
出生于一个下级武士家庭,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俯仰无愧于天地”为人生信条。青少年时期,他自认为是武士的后裔,立志从军卫国,曾三次报考陆军士官学校,均因眼睛高度近视而未被录取。1881年,他考入东京外国语学校(今东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科,目的是想成为一名外交官,但学习期间却爱上了俄罗斯文学,他大量阅读19世纪俄国优秀作家的作品,同时还接触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1885年,日本进行学制改革,把东京外国语学校的俄语科等并入东京商业学校(今一桥大学)。二叶亭四迷自诩武士后裔,不屑学习商业,于毕业前夕毅然退学。退学后为谋求生路,他选择了文学,并与坪内逍遥结为至友。1886年,受《小说神髓》的影响,他在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中央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文学评论《小说总论》。率先在日本倡导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小说总论》发表后,二叶亭四迷便开始了长篇小说《浮云》的创作。1887年6月,《浮云》第一部问世。遗憾的是,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在当时却未能受到文坛应有的重视,二叶亭四迷为此深感疑惑和苦闷。1889年8月停止了创作活动,致使已经创作出版到第三部的《浮云》中途夭折。
停止创作活动后先后任内阁官报局翻译、陆军大学语文教师、海军部的编辑、东京外国语学校教授、清朝政府北京警务学堂的提调、大阪朝日新闻社记者等职。直到1906年才在报社朋友的怂恿下,重新拿起笔创作出版了《面影》和《平凡》两部长篇小说。《面影》写受人恩惠的中年教师小野哲也在入赘某家为婿后,因夫妻感情不和而爱上了守寡回家的小姨子,但这种爱情又为家庭和社会所不容。最后小野哲也在失意和沉沦中出走国外,落得音信杳无。小说通过主人公充满矛盾和苦闷的爱情纠葛,反映了明治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对封建的家族制度和入赘制度进行了批判。《平凡》则故意模仿当时风行一时的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作家的半生经历。小说通过对“我”追逐时尚而学法律、写小说等一些片断的连缀,传达出“我”的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切心情。尽管“我”不愿意虚度此生,但现实又不得不使“我”在平凡和庸俗中了其后半生。小说在坦露作者自己的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同时,对日本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学现状进行了嘲讽。
此外,二叶亭四迷自创作《浮云》起,便开始了俄罗斯文学的翻译。留世的译作有:屠格涅夫的《幽会》(《猎人笔记》中的一篇)、《邂逅》(《三次会面》)、《单相思》(《阿霞》)、和《浮萍》(《罗亭》)等。他的翻译不仅向日本文学界介绍了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作品,同时也由于译文清新流畅、巧妙传神而深受时人称赞,被誉为翻译文学的典范。
1908年6月,45岁的二叶亭四迷作为《朝日新闻》的特派记者赴俄国首都彼得堡。半年后因过度劳累诱发肺结核。1909年5月死于归国途中的船上。
在二叶亭四迷的文学活动中,《浮云》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意义在于:①第一次提出了对近代社会进行批封的严肃主题,为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②首先将知识分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深刻挖据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与烦恼,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描写领域;③西方小说写作技巧特别是心理描写的运用,为后人提供了借鉴;④率先使用文言一致的口语体,为日本近代文学语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