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M.Yu.

    莱蒙托夫,M.Yu. :

生于莫斯科,卒于皮亚季戈尔斯克。父亲是退役上尉,母亲是大贵族的女儿。父母一度住在莫斯科,诗人出生后不久,全家回到奔萨省塔尔哈内外祖母的领地居住。出身富豪而寡居的外祖母并不满意女儿的婚姻,瞧不起穷女婿,家庭不和睦。诗人3岁时母亲去世,外祖母与父亲之间矛盾激化,父亲只好离去,把儿子留给外祖母抚养。不幸的家庭环境使诗人从小形成孤僻的性格。他天资聪颖,外祖母不惜高费为他请了德国保姆、法国家庭教师和专业艺术教师,诗人很小就掌握了德语、法语和英语,并专门学习过音乐、绘画。由于童年在乡村的庄园里度过,自幼即对俄国农村有较深的了解。1827年随外祖母去莫斯科,翌年进入贵族寄宿学校,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写诗。1830年考进了莫斯科大学。当时V.G.别林斯基、A.I.赫尔岑等都在这里读书,学生思想活跃,对莱蒙托夫有很大影响。不时写诗抒发感情。1827~1832年,他写了300多首抒情诗,约占他全部抒情诗的3/4。但绝大多数没有发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如《肖像》(1829)、《预言》(1830)、《1831年6月11日》(1831)、《帆》(1832)等,流露出作者对沙皇黑暗统治的不满。

莱蒙托夫亲笔绘画——对高加索的回忆

1832年因与一位教授发生龃龉,被迫离开大学,遂进入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取得骑兵少尉军衔,并在彼得堡附近皇村的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首次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引起注意。同年写的剧本《假面舞会》由于讽刺整个上流社会虚伪得就像一个假面舞会,官方审查未通过,当时没有发表。

1837年是1812年卫国战争25周年,1月1日诗人为《现代人》杂志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诗篇《波罗金诺》,这首长诗是莱蒙托夫的重要作品之一,标志着他的创作活动进入成熟期。1月底,传来A.S.普希金在决斗中惨遭杀害的消息,他愤然写下《诗人之死》这首著名的诗篇,以铿锵的节律、激愤的语言,勇敢地发出了向“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讨还血债的呼号,锋芒直指整个上流社会和沙皇当局。这首诗不胫而走,很快震动了全俄罗斯。诗人因此被捕,被流放到高加索。流放期间,诗人结识了别林斯基和一些十二月党人,并完成了民歌体长诗《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1838)的创作。长诗写16世纪伊凡雷帝时的一个故事。诗中青年商人为了维护妻子的荣誉,不畏强权,挺身杀死了沙皇的卫士,博得了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尊敬。作品借古讽今,具有明显的反专制制度的思想。

经过外祖母和诗人V.A.茹科夫斯基的奔走,1838年莱蒙托夫回到彼得堡原部队。此后的两年是他创作的全盛时期,相继完成了诗人最重要的几部作品,除抒情名篇《沉思》(1838)、《诗人》(1838)、《匕首》外,还有堪称诗人浪漫主义顶峰之作的长诗《恶魔》(1829~1841)和《童僧》(1839)。著名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单行本也在1840年5月出版。

《当代英雄》由5个独立的中短篇构成。毕巧林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却不能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合理地发挥,只能在一些琐屑无聊的小事上浪费自己的精力和生命,作者将这样一个人物称为“当代英雄”,无疑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是一幅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滋生开来的种种毛病所构成的肖像。”毕巧林是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的又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小说结构完美,心理分析细致,语言准确优美,被誉为俄国文学中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佳作。

《当代英雄》插图

1840年2月,在一次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发生冲突,两人进行决斗。他因此被捕,不久再次被流放到高加索。他6月到达高加索,7月就参加了瓦列里克河上的战役,事后写了《瓦列里克》一诗,以第一人称真实地描写了战役中的细节,反对沙皇俄国对高加索人民的战争。1841年诗人获准休假两个月。2月回到彼得堡,开始修改他在中学即动笔而未发表的长诗《恶魔》,对它进行最后的加工。

《恶魔》体现了诗人的叛逆思想。恶魔本是上帝的宠儿,否定一切公认的规范,但他有叛逆精神,反抗对理性和自由的束缚,被上帝逐出天堂,到处游荡,感到孤独;在寂寞、痛苦之余,他突然遇见了纯洁、美丽的塔玛拉,并吻了塔玛拉。这一吻给她带来的却是死亡,结果又留下他孑然一身,继续受折磨。诗人一方面歌颂恶魔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他的个人利己主义。诗人的另一名篇《童僧》描写一个想摆脱修道院监狱般生活,返回家乡的少年的悲剧故事,歌颂了反抗精神。这两个长篇洋溢着现实主义气氛。恶魔和童僧这两种性格形象:前者是个人主义者,后者是自由主义战士,基本概括了诗人全部作品中的形象。

1841年4月诗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另一篇重要诗作《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一种奇异的爱”。诗中否定了“用鲜血换来的光荣”,指出热爱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5月,莱蒙托夫再次返回高加索,7月27日与被贵族唆使的军官马尔特诺夫发生决斗被杀,时年27岁。

莱蒙托夫年轻短暂的一生结束了,他成熟的创作活动只有4年,但他对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400余首抒情诗,20多部长诗,还有小说、戏剧等。他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被公认是普希金的真正的继承人。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的先驱,后来为F.M.陀思妥耶夫斯基、L.N.托尔斯泰等所继承和发展。他的诗歌和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在1949年以前早有译本,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陆续有较完善的新译本出版。

为您推荐

迪伦,B.

迪伦,B. : 迪伦,B.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市。1959年入读明尼苏达大学,但不久后辍学,在纽约开始他的创作型职业歌手生涯。1962年,他加盟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并发行首张个人专辑《鲍勃·迪伦》,反响不佳,但是次年..

太宰治

太宰治 : 出身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一大地主家庭。父亲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母亲体弱多病,排行第九的太宰治自幼由姑母及保姆照顾。父亲的严厉与母爱的缺失造成了他敏感的个性。初中时他开始..

黑塞,H.

黑塞,H. : 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卡尔夫镇一个传教士家庭,卒于瑞士提契诺州蒙塔尼奥拉。自幼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长大,接受了比较广泛的文化熏陶,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1891..

多恩,J.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 : 生于东京,卒于东京。本姓新原,因过继给舅父,易姓芥川。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早即接触中日古典文学。上中学后,广泛涉猎欧美文学。1913年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英文系。1914、1916年,..

吉卜林,R.

吉卜林,R. : 生于印度孟买,卒于伦敦。他的父亲曾任孟买艺术学校校长,后任拉合尔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回英国受教育。1882年重返印度,在拉合尔《民政与军事报》任副编辑。1886年出版短诗集《歌曲类..

锡德尼,P.

锡德尼,P. : 生于肯特郡彭斯赫斯特的贵族家庭,卒于荷兰阿纳姆。父亲亨利·锡德尼爵士,曾三度担任爱尔兰总督。母亲玛丽·达德利,是诺森伯兰公爵的女儿。10岁时入希鲁兹伯里学校,后在牛津大学肄业。曾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