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讲

都讲:
①佛教寺院教职。指讲经时负责唱题发问的僧人。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教学采用问答方式,由都讲发问,法师详加讲解阐发。《高僧传·支遁传》记支遁“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每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大宋僧史略》载:“支遁至会稽,王内史请讲《维摩》,许询为都讲。许发一问,众谓支无以答;支答一义,众谓询无以难。如是问答,连环不尽。”梁武帝讲经,以机器人 枳园寺法彪为都讲,彪先发问,武帝才答,随问随答。发问重在义理,且分条析目,颇有条理。此来自印度。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第一品云:“善业为法都讲。”注日:“善业于此清净法中为都讲;秋露子于无比法中为都讲。”②儒家称谓。《后汉书·桓荣传》记:“荣卒  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其余门徒多至公卿。”《后汉书·侯霸传》云:“师事九江太守房元,治穀梁春秋,为元都讲。”《后汉书·丁鸿传》载:“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所记为“生”,即弟子,而非佛教中仅次法师的教师,其问难重在章句之学,与佛家名同实异。后受佛教风气浸染,遂有改变,一似佛家。

为您推荐

卧各夫

卧各夫: 阿拉伯文音译,意为“宗教公产”、“宗教基金”。伊斯兰教指符合教法而建立的公共财物、公益事业、慈善组织、慈善基金等(如清真寺房产、 土地、用具、经典等)。一般来自穆斯林的捐献、遗产及寺院土地收入。其..

帕: 即沙弥。傣族佛教寺院僧阶之一。傣族男子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还俗。主要学习傣文,因为佛经都用傣文写成。每日清晨、黄昏,在特定的僧人带领下,朗读傣文,学习字母、拼音、构句以及..

俗讲

俗讲: 佛教讲学形式。始见于初唐。应用转读、梵呗和唱导来作佛经的通俗讲演。其根据经义,敷演似小说。话本文体为韵、散结合的说唱体。分为三类,一讲经文,内容以敷衍全经者为多;二押座文,为开讲前使听众专心一意而概括全经..

(8

僧祇户

僧祇户: 北魏僧官所辖民户。设于北魏皇兴末年到延兴年间(约当 470-475)。其时昙曜为沙门统,奏请“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魏书·释老志》)。僧曹是管理寺院总机构,..

七众

七众: 是对佛教信徒的通称。细分则有七众弟子之说。包括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众”即梵语“僧迦”,凡三比丘以上共处即称为众(僧迦)。“比丘”意译“乞士”,亦有..

普请

普请: 亦称“出坡”。指中国佛教禅宗集结僧众共同劳作的制度。将劳动定为僧众的制度始于唐怀海所制规戒,所谓“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百丈清规》)。《大宋僧史略》卷上曰:“共作者,谓之普请。”怀海运用禅学于劳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