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道问学

尊德性道问学: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学与教学路线。朱熹注《中庸》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尊德性”是“存心养性”;“道问学”是“格物穷理”。教人,应从“道问学”为起点,上达“尊德性”,强调“下学’”功夫。陆九渊则认为教人以“尊德性”为先,所谓“先立乎其大”,然后读书穷理。朱熹说:“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陆九渊)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多了”(《朱文公文集·答项平父》)。
明王守仁则认为“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传习录上》)。强调两者之统一。参见“鹅湖之会”。

为您推荐

玄德

玄德: 幽深的德。道家用语。《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第十章王弼注:“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元(玄)而何。此言元德皆有德..

士: ①能任事的男子。先秦时期居贵族的最下层。《孝经·士章》邢昺疏:“次卿大夫者,即士也。  《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春秋时,多为卿大夫之家臣。《礼记·杂记》“士次于公馆”郑玄注:“士谓邑宰也。”..

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 不待学而知。《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提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知识起源说,即“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但《论语》中不见孔子称任何人为“生而知之者”,并自谓“我非生而知之者..

经世致用

天德

天德: ①先秦各学派称自己所提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墨于·天志中》。“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苟子·王制》:“夫是之谓天德,是王..

征知

征知: 对感觉得来的印象加以验证。《荀子·正名》:“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征,验证。知,知识。心所具有的验证、辨别感官认识的能力。即思维器官(心)能..

明体达用

明体达用: 北宋胡瑗提出的教育主张。《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刘彝对宋神宗曰:“国家屡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指胡瑗)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并解释说:“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