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知

征知: 对感觉得来的印象加以验证。《荀子·正名》:“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征,验证。知,知识。心所具有的验证、辨别感官认识的能力。即思维器官(心)能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和辨别,但必须先由感觉器官(耳、目等)接触外界事物(声、形等),以获得感性认识,是又强调征知对“天官”的依赖。

为您推荐

明体达用

明体达用: 北宋胡瑗提出的教育主张。《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刘彝对宋神宗曰:“国家屡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指胡瑗)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并解释说:“君臣..

淮南格物

淮南格物: 明王良的哲学、教育观点。王为泰州车场(今江苏东台)人,地处淮南,故称。他师事王守仁,将其“良知’与“百姓日用”之说等同,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心斋先生全集·语录》)。主张从日常生活中贯彻封建伦理道理,也在一..

闻知

闻知: 后期墨家用语,属于认识论概念。指通过别人传授获得的间接知识。墨家肯定闻知的价值。故反对老子“绝学无忧”的主张,从逻辑上反驳说“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

日新其性

越中良知

越中良知: 即“越中良知说”。明王策的哲学、教育观点。王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故称。他曾师事王守仁,认为王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是“权法,未可执定”(《王龙..

天官

天官: ①人的感官。《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又《正名》:“缘天官。”杨倞注:“天官,耳、目、鼻、口、心、体也。谓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①官名。《礼记·曲礼下》:“天子..

致良知

致良知: 明王守仁提出的教育学说。“致”本于《大学》“致知”,有恢复、推极之意。“良知”出于《孟子·尽心上》:“人有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指天赋的道德意识。王守仁加以发挥,认为“良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