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士

养士: 以士为师友,以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春秋时期,养士最早的是齐国。齐桓公养游士八十人,并用管仲为相,成为第一个霸主。越王勾践为复仇灭吴,养“君子六千人”,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从列国兴衰中逐渐认识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竞相养士。魏文侯礼贤下士,任李悝为相,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禽滑釐等人为师友,使魏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稍后的田齐,创办稷下学宫,广揽天下名士,当时儒、道、法、阴阳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多带弟子至齐,讲学于稷下,将养士发展为设学育士。不仅公室养士,私门也步公室后尘。春秋末期,鲁国执政大夫季昭子“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与坐者以十数。”战国时养士最有名的是“四公子”:田文、赵胜、魏无忌、黄歇,莫不养士数千。私门与公室之间,在养士上也有竞争,故公室不能容便走私门。士的流品益趋复杂。有文士、武士,也有“鸡鸣狗盗”之徒。养士制度促进了百家争鸣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您推荐

闻见知行

闻见知行: 荀子主张的学习过程。《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

尊德性道问学

尊德性道问学: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学与教学路线。朱熹注《中庸》说:“尊德性,所以存心..

玄德

玄德: 幽深的德。道家用语。《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第十章王弼注:“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元(玄)而何。此言元德皆有德..

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 不待学而知。《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提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知识起源说,即“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但《论语》中不见孔子称任何人为“生而知之者”,并自谓“我非生而知之者..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指学问须有益于国事。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他们批评理学的空疏,无裨于国家危亡,强调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是为了“游谈”。黄宗羲指出,“儒者之学,经天纬地”,不是“以语录为究竟”,以阔论钤束..

天德

天德: ①先秦各学派称自己所提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墨于·天志中》。“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苟子·王制》:“夫是之谓天德,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