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三本: 礼有三种本源。《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缺少一面),焉(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 欢迎来到文学网!
养士: 以士为师友,以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春秋时期,养士最早的是齐国。齐桓公养游士八十人,并用管仲为相,成为第一个霸主。越王勾践为复仇灭吴,养“君子六千人”,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从列国兴衰中逐渐..
闻见知行: 荀子主张的学习过程。《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
尊德性道问学: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学与教学路线。朱熹注《中庸》说:“尊德性,所以存心..
士: ①能任事的男子。先秦时期居贵族的最下层。《孝经·士章》邢昺疏:“次卿大夫者,即士也。 《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春秋时,多为卿大夫之家臣。《礼记·杂记》“士次于公馆”郑玄注:“士谓邑宰也。”..
生而知之: 不待学而知。《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提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知识起源说,即“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但《论语》中不见孔子称任何人为“生而知之者”,并自谓“我非生而知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