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内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新闻照片内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 新闻摄影以内部形式为主的审美原则的确定,就要求我们从凝固在瞬间之中的内部形式的具体形态出发,进一步探讨这些形态的美学标准,作为采摄实践与评选过程中具体的内在尺度。
(一) 瞬间的强度和力度
摄影只能从某一角度挽住某一对象在运动过程中某一情节中的某一顷刻的可视形态,呈现在画面上的是一种单幅的、静止的、固定的瞬间形象,是一种瞬间的定格。换言之,新闻照片中的情节直接浓缩在瞬间之中,是一种瞬间性的情节。
布勒松在解释他提出的“决定性瞬间” 这一命题时说,这一词汇不是他的杜撰,而是引自17世纪法国神学政治。法国大主教雷茨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只存在一个先天的垄断的固定形式的决定性瞬间。任何事物都具有多种瞬间,而每一个瞬间点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都有它表现情节的相对优越性。瞬间点可以有多种,但每个瞬间点都应尽可能地突破时空上的局限,通过调动观众的想象,使瞬间情节既能概括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又能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使读者相信看见自己实在没有看到的东西,提高瞬间的强度和力度,从而取得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摄影记者从新闻现场出发,根据不同题材和表现意图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直觉判断能力和审美敏感,选取不同重点的决定性瞬间。
一般而言,重点瞬间有以下几种类型。
1.瞬间的“黄金点”
莱辛把高潮前一顷刻瞬间视为动作的“黄金分割点”。他认为用静止的形象来表现事件的全过程,应该选取接近高潮的一顷刻瞬间。这一顷刻最富于孕育性,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这是因为处于这一种顷刻之中的事物状态,既能显示过去的量变,又能显示即将出现的质变,故能既包含动作、事件、内情的过去,又能显示它们的将来,可以将正要过去的和将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里面。换言之,观众通过孕育性瞬间情节的诱发,产生从画面视觉到思维的延续,从主观上补充了画面所不能展现的事物发展的合理过程。其次,是因为置身于这一顷刻之中的事物,其内部矛盾呈现出最尖锐、最饱和的状态,故能鲜明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再次,是因为此时此刻矛盾接近解决而尚未解决,这种将来而没有来的矛盾焦点最使人心焦,富有悬念,并具有一种“冲”向高潮的强烈动势,使人心理上产生紧张感、迫切感。这样,在画面上就形成了视觉兴奋点和趣味中心,故在传达效果上具有视觉冲击力,引人注目,耐人玩索,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使他们既获得思想认识上的启迪,又满足了审美需要。
动作的“黄金点”理论,对新闻摄影很有影响,也很实用。许多优秀的新闻照片成功之处,都是与选取了瞬间的“黄金点”分不开的。石少华的《地道战》,是一幅大家熟悉的公认的佳作。这幅新闻照片好就好在瞬间情节的孕育性,通过两个出场人物就表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两军厮杀。画面是一个持枪民兵正从屋内中央的地道口钻出半个身子,这就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地道深处,使我们想见到隐蔽在那里的众多的民兵战士即将从这小小的道口鱼贯而出;另一个民兵正从屋内墙孔准备向外射击,这更使人们进一步想见到在那村道上突然遭到袭击的日寇被打得人慌马乱的狼狈情景。这种瞬间情节的孕育性,显然不是来自外部形式的用光构图,而是来自内部形式在瞬间时机上的恰到好处的把握。作者挽住的恰恰不是地道民兵冲出地面以后与日寇正在战斗的高潮,而是接近厮杀高潮的那一顷刻。这表明,捕捉住新闻对象在运动中的欲发之势,在变化中的欲就未达或内情的欲露还含的引而不发的“黄金点”,无疑就可增大瞬间形象的包孕性,取得“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
2.高潮瞬间
按照莱辛的美学理论,应该避免选择高潮点,因为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就不能通过想象看见自己实在没有看到的东西,从而使瞬间丧失包孕性。然而对新闻摄影来讲,高潮瞬间却常常是记者拍摄的重点。新闻事件发展到高潮,是激情的顶点,是感情力量的总爆发,人物的情感最饱满、情绪最集中,神态也最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国代表进入联合国》([美]麦尔·芬克尔斯坦摄),反映的是经过多年的外交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的首批代表乔冠华和黄华无比欣喜的现场镜头。乔冠华那舒展双手、仰天开怀大笑的姿态和神态,就是典型的高潮瞬间。其次,动作处于高潮阶段时,动体的线条舒展,造型完美,凝聚着最精彩的姿态,充分显示了力度和特征,诸如京剧的亮相、芭蕾舞的挺举。总之,高潮瞬间的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强度和力度,能迅速引起观众的注意,进而调动他们的情感力量,产生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3.高潮后的瞬间
新闻事件高潮后的瞬间,孕育着事件内在意义的延伸,表现得好,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显露新闻对象的内在情绪,从而深刻地揭示该事件的内在含义。这一瞬间以含蓄、深沉,触动读者对高潮过后的冷静思考取胜。《倒闭后的滋味》 (郑鸣摄)反映的是1986年我国第一家因经营不善而宣告破产的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这一热门新闻事件。厂长因问题尚未调查清楚而未领到救济金证,他先是大发雷霆,尔后又眼睁睁地看着工人们领证。这种场面如果选取厂长大发作的高潮,就会使人感到浮浅,甚至产生反感。郑鸣有意在事件过后,抓拍了厂长耐人寻味的沉思状态,这是一种表面平静内心却不平静的状态。它使观者从人物这一顷刻状态中觉察到其内心难以名状的滋味,体会到一种凝聚其神、若有所思的意味,有力地揭示了照片的主题,显示出无穷的内涵力量。
4.象征性的瞬间
有的瞬间并不具有任何暗示情节的来踪去迹的意义,也不具有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中介作用,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瞬间。选取这种瞬间的照片,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情气韵,挖掘出人物隐藏在深处的东西。记者往往采取大胆切割和夸张的手法舍去一切多余的场景,以洗炼、简洁的画面直透人的情感深层,集中表现物象特征,揭示生活的底蕴。这种新闻照片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 补充完成,从而大大扩充了照片的信息容量。《逃往泰国的柬埔寨难民》 (〔美〕 大卫·伯耐特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幅照片1979年摄于在泰国境内的柬埔寨难民营,记者选取的是极为有力的象征性瞬间。这位怀抱婴儿陷于沉思之中的年轻妈妈成了众多背井离乡柬埔寨难民的象征,她那双哀怨、深沉的眼里透露着难民们共同的心声,腋下夹着的两只瘦弱的小脚,简直成了苦难的标志。这种无声的近似呆滞的神态,远比大哭大叫更为深沉有力。这幅特写照片代表作,获得了23届 “荷赛” 最佳新闻照片奖和新闻特写一等奖。
接近高潮的瞬间以引而不发的孕育性取胜; 高潮瞬间以激情坦露,动体造型完美取胜; 高潮后瞬间以含蓄深沉,令人反思取胜; 象征性瞬间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取胜,各有所长,有待摄影记者创造性地去把握。
(二) 浓郁的现场气氛
现场性在新闻摄影中有着高低两个层次的含意。低层次的含意是指现场规定性,这是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其基本要求是现场选择抓拍,不允许主观设计人为的环境布局,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虚构合成,不允许通过导演来摆布、补拍。高层次的含意是指现场气氛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如感其情的现场感、亲切感、贴切感,从而在人们审美情感中产生一种分外强烈的呼应与喜悦。
我们在许多新闻照片画面上,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矛盾: 在内部形式上具有浓郁的现场气氛,很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在外部造型构图上却很不完美。如侯波拍摄的 《毛主席与温大娘话家常》 就是一例。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四川时,由省委书记李井泉陪同,在郫县合兴乡红光农业社访问了温大娘。这幅照片上感人的现场气氛是由三方面要素构成的。一是具体的生活环境。画面上那灶房、吃饭、会客三合一的房间,以及方桌长条凳等中式家具,表明话家常是在典型的农家住宅内进行的,给人以强烈的生活气息。第二个要素是当时当地的风俗人情。温大娘让毛主席坐在右上方,自己坐在左角边上,并把长条凳的大半边空出来,这一现场细节表现了中国农民朴素和谦让的好客礼节。温大娘手里拿着的水烟袋,反映了民间的风俗,那燃而不抽的状态烘托了她专注的交谈神情。这种现场风情的渲染,使画面上洋溢着一股亲近的人情味。第三个主要因素是画面中主体人物之间的神态呼应和情感交流。毛主席在问着什么,温大娘在认真愉快地回答着; 回答使毛主席很满意,并使旁边的李井泉也乐了起来,这种无拘无束亲切地交谈,活像普通人家亲友们在一起话家常。
若按传统的用光构图法则来衡量这幅照片,一眼就可以看出两大不完美之处: 一是两个次要人物被温大娘遮挡住了; 二是现场的空间透视和自然的明暗影调被闪光灯直射的平均照明破坏了。但是,这些外部形式上的不足之处,对新闻摄影来说,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为了给这两个被遮挡的次要人物安排一个理想的位置,势必就要失掉拍摄主要人物神态呼应和情感交流的最佳瞬间。这种仅仅为求外部造型构图的完美无缺而坐失 “良机” 的拍法,显然是本末倒置和得不偿失的。进而言之,这些违背绘画构图常规的画面,或人物被遮挡,或有多余的景物,或形象残缺不全等,不但没有冲淡作为内部形式的现场气氛,反而成为现场气氛的一种标志,洋溢着 “乡土烟火” 气息,别具魅力。这就进一步表明: 新闻照片的艺术魅力主要不是来自画面干净、位置和谐、光线理想、透视效果和立体感强之类的构图造型因素,而是来自在孕育性瞬间内和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画面主要人物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性格特征的显现。明确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外许多在外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不规范之处的新闻照片,却被公认为最优秀的佳作。在这方面,《友好的巧遇》 就是一幅有代表性的实例。1978年秋,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奈良期间,以普通来宾身份参加了一对日本青年的婚礼。在场的一位日本业余摄影爱好者松田定明抓拍了这一感人的场面。若按绘画的形式美规范来尺度,这幅照片的画面就残缺不美: 一是邓小平同志与新娘分站两边握手的位置太靠画边,不符合黄金分割律; 二是画面右下角的三支蜡烛遮挡了小平同志的面孔和身体; 三是小平同志与新娘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视线又不集中。但是,我们如果把作为内部形式之一的现场气氛视为主要的审美尺度,就会发现这些外部形式上的美中不足,非但没有冲淡现场气氛,反而是渲染了现场气氛,情景交融地表现了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美好愿望。面对这种突发性的千载难逢的情景,如果不把精力集中于瞬间上的捕捉,稍稍从空间上进行造型选择,必然导致典型瞬间的丧失。这就进一步反证了绘画的构图法则,对新闻摄影是一种束缚。正因为这幅照片是以内部形式取胜,尤以现场气氛感人,而被《读卖新闻》评为当年“全日本第一”。
(三) 人物的真情实感
能扣击心弦、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无穷回味的不是人的体态,而是他的神态和心态。文字新闻将事件展现给受众,是横向判别;新闻摄影则直接用形象的情感来唤醒、启迪受众的情感,是纵向体验。形象新闻不像文字新闻那样,需要一个文字投射进入脑后的信息还原过程,其直观形象与观众产生面对面的对位效应,使你无法回避地生发出感情上的共鸣。这是形象新闻在表现人的情感这一高层领域的优势。这就要求新闻照片的“真实形象”不仅是真人、真事、真场景,更要洋溢着真情实感,以激发出观众的情感,从而与画面形象直接进行心心相印的纵向情感交流。新闻照片这种穿透、进入、携出人们情感的力度,就是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之一。有人说摄影记者的大脑是“照相机”,情感则是“快门”,这是一个很形象又恰当的比喻。感人必先感己,有了情感这个“快门”,记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灌注进画面形象之中,从而使画面中的新闻形象成为主体与客体发生纵向情感的交流的中介。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现象的态度的情感体验,感情的内容显露了一个人对现实的突出的、典型的态度,是一个人本质的心理特征。人的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受到具体外界环境的制约,每每是触景而生情。作为一个摄影记者,要善于在新闻现场捕捉人物独特情感的流露,并艺术地将它表现出来。新华社记者齐铁砚1980年5月14日在郑州举行的刘少奇同志骨灰迎接仪式上拍摄的《王光美亲迎刘少奇同志骨灰》,之所以在当年全国新闻照片评选时获票最多,被公认为近年来我国最有分量的新闻照片之一,就在于以情动人。记者避开了一般的迎接仪式的程序镜头,不满足迎接骨灰的盛大场面和大海中洒骨灰的壮观情景,着力捕捉此时此刻王光美内心独特情感的流露。在迎接刘少奇同志骨灰这一特定的新闻现场,作为少奇同志夫人的王光美,既充满了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无比仇恨,又充满了对少奇同志的无限怀念,还同时充满了因少奇冤案得到平反昭雪而产生的欣慰之情。对于这种悲愤、怀念和欣慰交织的情感,作者巧妙地通过王光美手捧骨灰盒、侧脸亲近骨灰盒这一富有孕育性的瞬间情节,真实、细致、丰富地表现出来了,从而使主体人物的独特情感流露得真挚含蓄,蕴意深沉,耐人寻味。新闻照片只有以情动人,读者的心灵大门才能全部敞开,照片的思想内容也就趁着这个机会不知不觉地、扎扎实实地被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过去。换言之,新闻照片的传播信息和思想教育功能是通过它自身的审美功能实现的;其间的纽带,就是画面上人物的真情实感。
注重表现人的情感,是当前国际新闻摄影发展新趋向之一。一些摄影记者显然意识到在报道社会性的形象新闻时,单单表现事件进程,表现一些场面,还不足以强烈地打动人;必须十分注意的,是表现新闻事件中的人,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起伏,人的命运变化。特别是报道重大社会生活题材,他们特别注意将与事件有关的各色人物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凸现出来,充分发挥形象的特长去张扬它,从而将报道推向高潮,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这一发展趋向,在“荷赛”评选标准中得到了鲜明突出的反映。八十年代以来,“荷赛”除了重视新闻价值和现场气氛外,特别注重情感的表现。同一题材,常给予用特写形式表现人物情感的照片以重奖。“荷赛”的评委们一致认为,当今的新闻照片,不但要有人,还要有“情”。他们非常重视人的脸部表情,要将人的思想情感、内心想什么显示出来,这是区分照片好坏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我们在报刊上见到的新闻照片,多为就事论事地记录新闻程式,不挖掘和触动新闻人物的情感。植树、治沙,只突出成就与数字,不表现绿化给人们带来生命、欢乐,或风沙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反映医疗战线,只拍广告式器械,只写治愈率,看不到医生、护士与病人在生死搏斗中的痛苦与欢乐,等等。这样,照片上的人就成了一种道具,成了为反映某种主观报道意图的图解符号或某一新闻事件程式上的演绎图形。我们常见的各种“产品加人”的公式化照片,就是这种丧失了情感这个品质的照片,人物是机械的、呆板的、被动的,因而就不能打动人心。
可喜的是,长期存在于我国新闻摄影战线上的这一通病,正在得到逐步逆转: “这些年来,新闻摄影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强调表现各种各样新闻人物的真情实感、性格特征,大破‘千篇一律的笑’,不搞‘大笑论’,也不搞‘唯哭论’,坚持‘唯真情实感论’,涌现出不少令人难以忘怀的新闻摄影佳作。”( 《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纪要》)

为您推荐

沈毓桂

沈毓桂 : 近代报人。江苏吴江人。字寿康,号赘翁,笔名稍识时务者、南溪居士、古吴志道老人等。早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中年结交外国传教士,对西学发生兴趣。1859年在上海结识伟烈亚力、艾约瑟、慕..

主面和节点

主面和节点 : 复式透镜内部反射与折射的光程十分复杂,为简化起见,就用两个等效折射面来代替整个复式镜头的光学系统。这种等效折射面就叫主平面,简称为主面。入射面叫前主面,出射面叫后主面。主面..

吴子让

吴子让 : 上海《申报》早期主笔。江西南丰人。名嘉廉,字子让。青年时代多次应试不第,投笔从戎,在曾国藩部下担任幕僚,深得曾的信任,“凡军国大事半以咨之”。遂以军功保留湖北,以知县即补荐升直隶..

黄遵宪

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的定义 : 新闻摄影这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层次的意义上加以沿用。广义而言,新闻摄影除新闻照片外,还包括新闻记录电影和新闻电视; 狭义地说,主要就是指报刊上发表的、展览会上展出的新闻照片..

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 新闻照片的形式,就是其内容存在的方式。形式首先有个内外之分。新闻照片的主题与题材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与提炼出来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将作为题材因素的某一具体时间、地点..

新闻摄影的特性

新闻摄影的特性 : 新闻性、现场纪实性、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的三大特性。 (一) 新闻性 新闻摄影是摄影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它的实质是新闻,是用照片的样式报道新闻,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独立兵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