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重的办报方针

    图文并重的办报方针 : 新闻摄影,它的信息载体既有图像,又有文字;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 既是传播新闻的媒介,又是艺术审美的对象。因此,它是一种组合新闻。这种组合性足以使它成为新闻战线上的一个独立兵种。换言之,新闻摄影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是一种独立的有特色的重要的发布新闻的手段,每一张照片本身就是一条新闻。这是一条新闻摄影的主体性原则,也是一个办报的方针问题。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新闻摄影在报纸上的独立地位与作用,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报纸把“图文并茂”理解为: 照片在版面上的作用,主要是插图和美化。在选用照片上,注意的是对文字新闻的配合,或看画面是否完美、干净、清楚,以利装饰版面,而不大重视其独立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所谓“图文并茂”,实际上是重文轻图。这样,就使得我国的新闻摄影长期成为文字新闻的配角,基本上跟在文字报道之后,成其为附属品。因而在我们的报纸上,文茂图不茂的现象就较普遍。这种 “重文轻图” 的状况,从1981年开始好转。当年1月15日,北京新闻学会新闻摄影学术组成立并在蒋齐生主持下,连续专题讨论了新闻摄影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为改变我国新闻摄影不景气的现状奠定了理论与舆论基础。6月1日,《中国日报》 创刊,该报一创刊就采用国际标准刊用图片,一是幅大量多,二是版面安排时,先排照片,后排文字,三是一版心脏位置固定刊登大幅照片。这对恢复新闻摄影在报纸上的应有地位和作用,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6月底,在1980年度全国新闻摄影展览评选中,《人民日报》 副总编翟向东首次明确提出 “幅大量多” 的刊用照片的原则,并带头贯彻执行。11月9日,《人民日报》 在头版头条单独发表了新华社摄影记者李锦拍摄的一组图片新闻—— 《鲁西北棉花大丰收》,次日就有读者来信 “赞照片头条”: “能开阔读者的视野,引起社会的共同关心,有非笔墨所能表达之妙。” 该版在1981年度全国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好版面奖,被视为“以新闻照片独立报道新闻的成功例证。”
从此,在全国范围内,部分报纸开始逐步提高新闻摄影在版面上的地位与作用,重视新闻摄影独立发布新闻的功能,敢于将好的新闻照片上头版头条。1983年3月21日 《陕西日报》 在头版刊登了 《一个少女被逼婚想走绝路》 一文,三日后又登出了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就这件事写给咸阳地委的信。广大读者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一般均以为调查处理的结果当是一篇大块文章,殊不知在当月27日头版头条位置却刊出了一张大幅图片新闻—— 《韩文娟抗婚胜利了》(王天育摄),用少女韩文娟胜利的笑容作为对读者的答复。许多读者来信说: 头版头条使用图片新闻出乎意料,好得很! 1984年8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击败了美国女排,夺得了 “三连冠”。上海青年报在头版头条以 “图片社论”样式刊出一组照片,通过中国女排欣喜若狂与美国女排垂头沮丧的对比,旨在说明昔日的 “东亚病夫” 打败了今日的超级大国。1987年2月3日,《农村经营报》在一版全部用图片报道了窦店村的新变化,在全国开创了新闻照片专页上头版的先例。1989年2月,上海《解放日报》针对该报新闻摄影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温吞水”现状,果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进举措,明确新闻照片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段之一;鼓励摄影记者摆脱“配角”的旧观念;要求夜班编辑不用照片填充版面,不用画面漂亮新闻性不强的照片。从此,该报每天都大量刊发新闻照片,读者欣喜地说:“《解放日报》 ‘醒’了!”1989年10月18日深夜,山西雁北地区发生了华北继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二次大地震。震后几小时,《山西日报》的采访专车就赶往震中区。20日下午,摄影记者王悦在堡村碰见一位老大爷在残墙断壁上冒着余震的危险写出了震后灾区第一块黑板报。尽管写错地震日期,语病也不少,但“夸夸伟大的共产党”的标题却异常醒目,他及时抓取了这一镜头。这幅题为《雁北地震后灾区第一块黑板报》的现场照片,在22日《山西日报》头版头条以五栏宽的大幅刊出,并破格予以套上红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震区指挥部一位负责同志说,这幅照片把全震区受灾户对党的无限感激之情全讲了。
鉴于报纸总编辑对新闻摄影的认识与态度,对改变我国新闻摄影的落后面貌和扭转重文轻图的现状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1985年初在重庆举行的1984年度全国新闻摄影展览评选中,特增设了“慧眼奖”,以表彰总编们善识善用好新闻照片及注重对摄影记者的培养。与此同时,为了激励各报总编亲自参加新闻摄影的采摄实践,不但要做首席文字记者,也要当首席摄影记者,大会又同时增设了“总编辑摄影奖”。
如上所述,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报纸上重文轻图的落后面貌逐步得到改变;但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重文轻图的办报思想及其种种现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对图像新闻越来越强烈的需要;并在电视新闻的严重挑战下,直接影响着报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当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向高效率快节奏方向发展,他们会越发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而不得不相对压缩读报时间;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却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另一方面,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电话的应用、电视会议的出现、广告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信息传播的形象化。在此情况下,在世界范围内,电视就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最主要渠道。这首先是因为电视传播新闻快。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被刺杀,6分钟后,美国广播公司就播出了这条轰动全球的电视新闻。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宇航员踏上月球3秒钟后,电视观众就看到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情景。如今随着通迅卫星技术的发展,转瞬之间,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便可跨洲越洋,通过电视屏幕传遍全球。其次,电视新闻不但形象直观、现场感强、真实可信,而且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和“形声并茂”的优势,令人喜闻乐见。再次,电视新闻简明扼要,报道的内容广泛,涉及的地域辽阔,收看的时间却短少而又集中,省时省力。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电视新闻问世之初,除了有个播音员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之外,和口语广播没有多大区别,它对报纸还只构成“潜在威胁”;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电视新闻对报纸的冲击就越来越大,使人们产生了“疏远铅字的倾向”。到1985年,美国已拥有电视机1.5亿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数的98%;65%的居民主要通过电视获取新闻。我国的电视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1990年6月,全国居民拥有的电视机总数已赶上了美国。据1991年10月新华社报道:“电视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闻媒介。每天大约有7亿中国人收看电视节目,占全国总人口的60%多。近63%的中国人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从电视上得到新闻。”这个比例,同美国和日本的受众调查结果非常接近。因此,“报纸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读者。截止1973年,美国全国新闻报纸每天的总发行量为6300百万份。但是,自1973年开始,发行量非但没有增加,相反却开始下降,到1978年,总发行量下降到6200万份,并且还将继续恶化。每天读报的美国人的比例,也从1972年的69%降到1977年的62%。英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从1965年到1975年,全国性的日报发行量整整降低了8%”。(引自《第三次浪潮》)日本的情况也不例外。日本广播协会1975年度《国民生活时间调查》表明:“人们每天平均接触报纸的时间为二十分钟,而看电视的时间是三小时十九分钟。1965年调查时,二者几乎是相同的。”
面临电视新闻的激烈竞争,报纸欲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报纸发挥独家优势的途径不外两大方面:一是使文字新闻向深度报道发展;二是传播新闻的媒介图像化。
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两大方面。信息从时效性上可以分为高值期、平值期、低值期和负值期。在这一点上,报纸永远无法与电视相争。但在信息量上,报纸却可以胜过电视。信息量取决于人们对事物不确定性程度的减少。报纸上的信息量既取决于新闻条数的量,更取决于新闻自身的质。这里的“质”,无疑是指人们对事物不确定性程度的减少。换言之,人们通过接受信息增加对事物了解的程度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因此,深度报道就为报纸增大信息量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广阔的途径。深度报道是一种探究新闻现象的根源和诠释潜在发展趋势为特征的报道。二次大战后,西方报界就大量采用。在英美被称为 “大标题后报道”,在法国被称为 “大报道”,在日本被称为 “解释性报道”。这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进行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意义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大量、及时、准确地捕捉发布各种新闻,定期奉献给读者综合性、分析性的宏观纵论,帮助读者在耳闻和遍读庞杂零碎的消息之后,得到去粗取精,把握本质的归纳、提炼、净化和放大。这类 “铅字” 记载的 “今日的新闻即明日之历史”,比通常的报道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也更具吸引力。因此,深度报道就成为报纸与电视竞争并得以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 《城市周刊》 编辑伦纳德·唐尼才认为: “电视上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明确的,有时是互相矛盾的。我们认为报纸的读者会有在第二天早上 (从报纸上) 把这些事情搞清楚的欲望。” 总之,“报纸在迅速报道事件方面不如电视、广播,可是在情报处理上则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应致力于详细的报道和解说。也就是通过时间性的笔法及揭示社会联系在更广阔、深刻的背景下详细解释事件的含意。这就是情报的处理,或者说情报的第二次加工。” (稻叶三千男、新井直之: 《日本的报业理论与实践》)
报纸与电视竞争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图像化。欧美的报纸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注重图文并重,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形成明确的办报方针,以后越来越重视。八十年代以来,在电视新闻的强烈冲击下,全世界报纸的总编辑几乎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向电视新闻学习,把报纸的“可视性” 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报纸图像化的发展趋向。其标志就是于1982年9月在美国创刊的 《今日美国》。这是美国一份全国性综合报纸。该报的创办者甘尼特报业公司认为,美国人生活节奏快,多为边吃早餐边看电视新闻,喜欢在短时间内得到包容量大的形象信息,于是决定创办类似电视新闻的报纸。《今日美国》全部采用彩色版,照片量多幅大,大幅彩色照片和彩色图表在各版星罗棋布,连天气预报也通常以半版甚至整版的彩色图形来显示美国各地的气象情况。该报有12名美术家,每周为报纸设计上百幅版面图案,有一个储存了数十万张彩照的图书馆,还有一支拥有图片主编、摄影编辑、摄影记者、暗房技师、直升飞机驾驶员的庞大队伍。平均每天每版能发4~6幅照片。1986年1月29日,“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爆炸,次日该报在头版几乎用了整版的图片报道这一事件。该报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文字新闻短而精,除几条要闻外,均为简明新闻,因而每日的版数与页数均比一般报纸少。该报为了与电视抢先报道当天下半夜新闻,还将截稿时间推迟到很晚。
《今日美国》
将其自动售报机制作成电视机形状,这是表明它公开与电视竞争的一种标志。据此,有人又将报纸的 “图像化” 称之谓 “电视化”。这种电视化的报纸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普遍欢迎。该报的读者量每天为五百五十多万人次,遍及全美两千多个城市,居全国之首。美国 《华盛顿邮报》 著名的执行主编霍·赛蒙斯预言,《今日美国》 的电视形象表现手段,代表着未来报纸的发展趋向。事实正是如此,该报创刊以来,美国以至全世界愈来愈多的报纸已开始学习它的版面了。这表明,在当今时代,任何一家报纸如果不能满足读者对直观图像新闻越来越高的要求,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据美国 《时代》 周刊198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法国首屈一指的大报—— 《世界报》 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竟然二十多年不登一张新闻照片,从而导致发行量一落再落,濒于破产。新上任社长提出的第一条改革措施就是多刊用照片。从1984年起,英国 《每日镜报》 重新确定的办报方针为 “短文章,大标题加更多的图片”; 美国 《华盛顿邮报》 也开始打破传统的对称式版面设计,对图片越来越重视; 《纽约时报》 也一改 “版面严肃” 的旧貌,每天头版必定在突出位置刊登反映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大幅照片。日本报界普遍进行版面革新始于1985年,1988年以后革新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转向以新闻照片为中心,并实现版面彩色化。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越来越多的报纸实行 “图文并重” 的办报方针,传统的 “总编重文轻图,读者重图轻文” 的不对称局面正在迅速改变; 西方报界人士把这种改变称为由 “铅字头脑” 向 “图像头脑” 的转化。在此历史性转折的大趋势下,新闻照片已成为外报上的“天之骄子”,图片用得又大又多,各版多为照片打头。1968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出了事故时,报上是以长篇文字通讯为主,配以黑白照片;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时,报上则以大幅彩色照片和图表为主,辅以文字消息穿插其中。又如,芬兰全国最大的报纸《赫尔辛基新闻》,文字与照片的版比为2:1,每年刊登照片3万张左右,相当于我国新华社全年照片发稿总量;按版平计,其照片刊用量与我国《人民日报》的比数为2.46:1.56张。1987年5月27日,该报用半个版的篇幅在一版心脏部位刊登了一幅我军开赴大兴安岭灭火的彩色照片;而报道我国这次特大火灾的文字消息的版幅只相当于照片的五分之一。
国际新闻界将外报上这种爆炸似地使用新闻照片,称之谓“新闻影潮”,有人侃称谓“微笑办报”。从一定意义上看,“新闻影潮”是“电视狂潮”猛烈冲击的产物,也是报纸与电视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因此,报纸图像化的发展走向,是国际性的潮流;“图文并重”的办报方针是当今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势不可挡。
从国际上看,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报纸的图象化和解释性新闻增多以及版面的彩色化,正日益争回愈来愈多的读者。
面对报纸图像化的国际潮流,国内新闻界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迅速改变我国报纸上重文轻图的落后面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1985年明确提出要切实贯彻执行“图文并重”的办报方针。1986年原新华社社长穆青进一步具体指出:照片在宣传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文字报道再多,时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新闻摄影。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觉悟太迟。这几年到国外跑了几次之后,才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能再耽误了,必须急起直追。过去那种重文字轻摄影的陈腐观念一定要打掉。一个新闻单位,对文字和摄影要同等重视,同等爱护;一手抓文字,一手抓摄影,让文字和摄影两翼齐飞。
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新方针、新观念取得了共识,从而使我国报纸进入了一个图文并重的新时期,为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与进步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而光明的前景。

为您推荐

沈毓桂

沈毓桂 : 近代报人。江苏吴江人。字寿康,号赘翁,笔名稍识时务者、南溪居士、古吴志道老人等。早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中年结交外国传教士,对西学发生兴趣。1859年在上海结识伟烈亚力、艾约瑟、慕..

主面和节点

主面和节点 : 复式透镜内部反射与折射的光程十分复杂,为简化起见,就用两个等效折射面来代替整个复式镜头的光学系统。这种等效折射面就叫主平面,简称为主面。入射面叫前主面,出射面叫后主面。主面..

吴子让

吴子让 : 上海《申报》早期主笔。江西南丰人。名嘉廉,字子让。青年时代多次应试不第,投笔从戎,在曾国藩部下担任幕僚,深得曾的信任,“凡军国大事半以咨之”。遂以军功保留湖北,以知县即补荐升直隶..

黄遵宪

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的定义 : 新闻摄影这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层次的意义上加以沿用。广义而言,新闻摄影除新闻照片外,还包括新闻记录电影和新闻电视; 狭义地说,主要就是指报刊上发表的、展览会上展出的新闻照片..

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 新闻照片的形式,就是其内容存在的方式。形式首先有个内外之分。新闻照片的主题与题材从大量生活素材中选择与提炼出来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将作为题材因素的某一具体时间、地点..

新闻摄影的特性

新闻摄影的特性 : 新闻性、现场纪实性、形象性是新闻摄影的三大特性。 (一) 新闻性 新闻摄影是摄影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它的实质是新闻,是用照片的样式报道新闻,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独立兵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