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理论 : 把关人指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放大及其它处理的人。把关人理论是探讨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对信息传播过程予以选择、过滤进而实现控制的理论。
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以后得到传播学界的普遍认同。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包括:把关人是如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出决定的?制约其作出决定的各种因素是什么?把关人的作用与性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构成了传播者研究(控制分析)这一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内容之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传播者研究以及传播过程的研究更加深入。
把关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实际上,把关人的行为无非是传播者行为的某种形象说法而已。应该说,这种比喻的说法凸现了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尤其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过滤、选择、放大职能。传播者,尤其大众传播者,成了公众信息来源的阀门,也就是把关人。把关人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与其说在于发现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毋宁说在于发现并揭示了传播者的把关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重大影响。因为,任何大众传播者都无一例外地在行使着把关作用。
把关人对信息的处理包括过滤、放大。这里的核心问题是选择,这也正是把关人职能与作用的关键之点。而对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来说,其把关人群体的行为又包括选择性采集、选择性写作与选择性编发这三个方面。
选择性采集是指大众传播者在收集事实、资料时的选择过滤行为。这种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一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所采集到的新闻事实总是有限的,只可能是现实中所发生的诸多新闻事实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小的一部分。记者总是根据他的新闻价值观念对诸多新闻事实加以选择性的采集。很明显,每个记者个体面临同一新闻事实时,他们采集到的事实也会多少存在差别。这既与记者的经验丰富与否、专业水准的高低有关,也与他们对新闻、新闻价值的理解有关。
选择性写作是指传播者在撰写用来进行传播的信息作品时的选择、过滤行为。传播者在采集到相关的事实与资料后,会再一次依据他所认同的价值尺度、结合传播的目的对之进行筛选。人们经常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属此类。经过这一次选择过滤后,作为半成品的信息作品较之材料本身,自然会更符合传播的目的性要求。作家深入生活,采集、积累了原始素材,通过选择性写作的过程,产生了更为精当的作品。同样,新闻记者的采访本上的诸多细节、事实也并不总是都进入到新闻作品中去的,他在撰写时不时地会去作剔除、加工的工作。写作中的选择性是普遍存在的。
选择性编发是指新闻出版等部门的编辑对信息作品的选择与过滤。这在编辑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及其有关上司,会对书稿作出这样那样的删削与改动,而且在作较大改动时往往还要与作者本人协商。电影制片厂的审片人也会对送审的影片作某些删削与改动。至于新闻部门的编辑,其改稿、删削的工作就更是家常便饭了。这类编辑工作的制约因素既与编辑的业务水准有关,也与某些机遇有关,比如新闻的横向比较价值。某些新闻在新闻事实较为沉寂的时候会上头版头条,而在新闻事实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又难分伯仲的时候,说不定会连要闻版都上不去。这时连执行版面处理的编辑都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 的感慨,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新闻事实的发生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也像机遇一样,本来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了头版头条的新闻无疑被放大了。相比之下,落入较不起眼位置的新闻却被缩小了。有时编辑还会采用大字标题,加花边等手段使之更加凸显。编辑的这种选择、过滤行为对受众的信息接受范围有着重大的影响。比如美联社向其国内报纸订户每日提供的新闻稿件达上百万字,而多数报纸所能刊登的一般不过几万字,可谓微乎其微。那么,究竟从上百万字的稿件中选择哪些、摈弃哪些就取决于编辑的判断了。而这一判断又关乎成千上万读者阅读的范围并进而影响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印象与看法。实际上,编辑的选择过滤等把关作用为社会公众推出了外部世界的整体图像,在某种程度上设置了社会公众关注的议程,从而对社会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活动是较为明显的。但把关行为与把关人的角色也存在于其他信息传播活动中。比如,秘书及其他负责汇报情况的人员,在确定他们应向上级汇报哪些情况时,就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甚至餐桌旁向家人讲述日间见闻的大人或孩子,也无疑对其亲人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只不过说者与听者未必这样自觉罢了。
看来,编辑既有专职而正式的,也有兼职与非正式的。上述例子中的秘书与餐桌上的谈话人就属于非正式与兼职的,他们也同样起着把关人的作用,扮演着编辑的角色,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则是不自觉的。
餐桌上的谈话人与正式的编辑的区别还在于,他们既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接受者,他们一身而二任,是信息传播锁链上的承上启下的一环。由此可以看出,把关人并不仅存在于、局限于传播者这一方,在有些传播过程中,它也存在于受从那一方。当传播过程属于多级传播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多级传播不同于一级传播,一级传播的传受双方是泾渭分明的,而包括二级传播在内的多级传播,其每一个中间环节,则同时扮演着传者与受众的双重角色,而其传者角色使他们在充当受众之余,也起着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把他们称为 “意见领袖” 是相当恰当的。对传播过程中的下游受众而言,他们通常消息较为灵通,知识面与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都较强,在下游受众中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或信誉。当然,人都是各有长短的。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可以充当意见领袖,而在其他方面却可能孤陋寡闻,这时充当意见领袖的就可能是其他谙于此道的人了。丈夫在谈起时事来可能头头是道,而当说到柴米油盐,则是妻子的领地了。
制约着把关人选择行为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如把关人的素质,对事物的理解力,他的评判事物的尺度等等。这些都有着某种程度的倾向性。如何在把关的过程中,在这些倾向性与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全面性上找到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往往是影响传播效果,从而也影响把关人的信誉的关键所在。

为您推荐

传受互动方格

传受互动方格 : 传播学研究中关于测度新闻媒介传播内容及其结构的传通效果的指标体系。1986年,中国学者喻国明在一家内部新闻刊物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它把传播过程理解为传播者与受传者..

传播要素

传播要素 : 指传播得以进行所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传播可按渠道(媒介)的有无与其性质划分为有渠道传播与无渠道传播,而有渠道传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的中间传播与特殊的中间传播即大众传播(见“..

传播学批判学派

传播学批判学派 : 与美国传播学传统学派相对立的欧洲传播学研究各学术流派的总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美国向西欧进行意识渗透和扩张,推行“马歇尔计划”之际,传统学派理论也传到了欧洲。欧洲..

传播学

传播学传统学派

传播学传统学派 : 又称“传播学正统学派”或“传播学经验学派”。传播理论研究的一个学术流派,指美国传播学初创时期,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威尔..

传播

传播 : 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分享。传播一词是从英语Communication翻译来的。该词的本意具有通讯、传达、交流、沟通及交通等含义。其词源来自拉丁语Communis,原意为共同分享。 我们在定义中加上..

地球村

地球村 :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代表作《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作为人体延伸的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