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民歌:织体结构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由两个以上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声部结合而成。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人民群众集体性劳动和集体风俗性活动有关。前者如拉纤、拉橹、伐木、打夯、舂米等,代表性的有东北的“林区号子”、四川的“川江号子”、云南的“舂米歌”等;后者如歌会、祭舞、伴嫁等,代表性的有瑶族的“蝴蝶歌”、侗族的“大歌”、高山族的“祭祀歌”、土家族的“哭嫁歌”等。多声部民歌多采用二声部形式,亦有三声部和四声部形式。因流传的民族和地区不同,音调、和声各具特色。和声多用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和四、五度自然音程。大二度的运用较为典型。曲式结构多是乐段或复乐段结构的简短分节歌形式和大型的组歌或套歌结构形式。歌唱的人声组合方式,多是同声组合,亦有混声组合。多声部民歌主要流传在侗族、壮族、布依族、高山族、毛南族、土家族、仫佬族、苗族、瑶族、畲族、佤族、彝族、纳西族、景颇族、汉族等民族中。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