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金花》是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历史剧。
它以1900年庚子事变为背景,通过赛金花这个特定人物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活动,揭露和讽刺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和清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的屈辱外交。剧本在1936年4月出版的《文学》月刊第6卷第4期发表后,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了《赛金花》座谈会。石凌鹤、张庚、尤竞、贺孟斧、周钢鸣、章泯等出席了座谈会,认为这是“国防文学”口号提出以后的第一个“伟大的剧作”(石凌鹤)。夏衍在《历史与讽嘲》一文中,阐明创作该剧的动机,说1935年秋,他在北国的一个危城里困处了两个月,耳闻目睹了一些社会黑暗现象,产生了“揭露汉奸丑恶唤起大众注意”,“假托在庚子事变前后的人物里面,而写作一个讽喻性质的剧本”的愿望。
此文和座谈会纪录都发表在1936年6月5日出版的《文学界》创刊号上。接着,该剧由尤兢(于伶)、史东山、洪深、凌鹤、孙师毅、应云卫、司徒慧敏、欧阳予倩等组成导演团,由王莹饰赛金花,金山饰李鸿章,夏霞饰顾妈,于1936年11月19日起在上海金城大戏院演出。演出博得了观众的欢迎。陈荒煤认为这个戏“暴露了那一时代官场底腐败和丑恶,给我们看见一些卑污无耻的误国汉奸底脸面。”郑伯奇说该剧“主题的鲜明,布局的紧凑,讽刺的辛辣,情调的悱侧,单以一个文学作品来讲,已经是年来不可多得的收获。”当时进步文艺界围绕着赛金花这个人物也有不同意见的批评和争议,钱亦石、阿英、夏征农、柯灵、沈起予等在肯定成绩之余,指出剧本过于突出赛金花,而对历史面貌勾画得不太清楚。夏衍也承认:“这作品最大的缺点是不曾正面说明庚子事实的历史意义,不曾充分剖析义和团发生的原由,单描画了几个事变中的人物的容貌,而使历史事件退到背景的地位。”四十年代剧社上演此剧时,把最后一天的演出收入,捐助给绥远前线抗日的义勇军,并且汇去二百元接济贫病中的赛金花。
由于剧本讽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投降派的罪恶,演出过程中受到了种种阻碍。上海工部局受德国领事馆的指使,非法扣留了《赛金花》的布景,以致演出无法继续下去。
1937年1月,四十年代剧社去南京演出,张道藩率众大闹剧场,迫使演出中断,随即又由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发出禁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