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戏剧运动始于“五四”前夕南开学校的新剧演出活动。
经过一度沉寂后,1929年秋,左明、陈明中、赵铭彝、姜敬舆等创建摩登社,提出“青年戏剧同志联合起来,一致努力完成民众戏剧!”积极开展学校戏剧运动。他们曾在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交通大学等巡回演出《小偷》、《乞丐与国王》等剧目,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1930年上海艺术剧社开展移动演出,在复旦、暨南、大夏、中国公学等大学演出《炭坑夫》、《梁上君子》、《到明天》等话剧,推动了学校戏剧运动的开展。同年3月出版的《中国学生》第2卷第3期“学校戏剧运动专号”,发表了姜敬舆、孟超等人的评论文章,肯定了学校戏剧的方向,并且希望移动剧场进一步推广到工厂、农村中去,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演出。1930年冬天,大道剧社成立后继续扩大开展学校戏剧运动,积极到各大中学校演出进步戏剧,还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帮助健全学校剧团的组织,扩大与学校剧团合作演出。1931年先后在大夏大学举行过三次联合公演,演出《街头人》、《洪水》、《生之意志》;在光华大学举行过一次联合公演。
在学校戏剧运动的推动下,各大学普遍建立了剧团,如复旦剧社、暨南剧社、大厦剧社、持志剧社、光华剧社、震旦剧社、法学院、美专、中国公学也陆续建立了剧社。这些剧团(包括苏州东吴大学的东吴剧社)于1931年11月组织成立上海剧团联合会,举行过多次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救国的公演。
与此同时,南京、北平、广州、杭州、天津等地的一些大中学校,也成立了剧团,在校内外演出抗日话剧,使戏剧运动开展得更加广阔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