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的戏剧运动

苏区的戏剧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国民党政府发动军事“围剿”的情况下,苏区的戏剧运动仍然得到很大发展。最早是在红军中开展了戏剧活动,工农红军学校成立了戏剧管理委员会,组织领导戏剧活动。

接着苏区相继成立了八一剧团、中央蓝衫团、工农剧社总社及其各省县区乡的分社、支社。红军政治部门和政府机关、较大的工厂企业以及各个区乡还设有俱乐部和列宁室,开展演剧和其他文艺活动。

演剧活动逐步推广到老百姓当中,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写戏和演戏。不少农村剧团全由不脱离生产的农民担任演员,演出活动以小型居多,有活报剧、独幕剧、歌剧、舞剧以及民间戏曲。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欢迎这些戏剧活动,剧团“每到一个地方,群众总不轻易放他们过去,至少也要演几出才准走。”野战剧团有时还到两军对峙的战斗前沿演出。

一九三四年瞿秋白从上海到达苏区瑞金,担任工农民主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管艺术局工作后,领导制订了《工农剧社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俱乐部纲要》等文件,为苏维埃剧团、工农剧社和俱乐部规定了明确的方针任务,促进苏区戏剧运动逐步走上了群众化、组织化和革命化的正确道路,并指导创办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和文艺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骨干。短短的几年里,群众创作的剧本多达一百余种,经常演出的有活报剧《粉碎敌人的乌龟壳》、话剧《我——红军》、《海上十月》、《松鼠》、《活菩萨》、《北宁路上的退兵》、《沈阳号炮》、《武装起来》、《非人生活》、《富农婆》、《人肉贩子》和《为谁牺牲》等。这些剧本有的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有的反映红军扩军运动,有的以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为题材,歌颂红军的英勇战斗精神,有的反映了抗日斗争,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伟大牺牲精神。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但多数作品表现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为您推荐

关于戏剧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关于戏剧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1939年从延安开始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到1941年初,围绕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重庆、桂林等地的戏剧工作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郭沫若、茅盾、胡风、葛一虹、潘梓年、周扬、胡绳、向林..

无产阶级戏剧的倡导

无产阶级戏剧的倡导:1928年后,上海的戏剧运动得到很大发展。南国社和复旦、摩登、辛酉等剧社的演剧活动十分活跃,但演出节目常常带有浓厚的伤感情绪,反映了不少文艺工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改造现实,希望在文艺..

《赛金花》的创作和演出

《赛金花》的创作和演出:《赛金花》是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历史剧。它以1900年庚子事变为背景,通过赛金花这个特定人物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活动,揭露和讽刺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和清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的屈辱..

抗战时期重庆的雾季公演

学校戏剧运动的兴起

学校戏剧运动的兴起:学校戏剧运动始于“五四”前夕南开学校的新剧演出活动。经过一度沉寂后,1929年秋,左明、陈明中、赵铭彝、姜敬舆等创建摩登社,提出“青年戏剧同志联合起来,一致努力完成民众戏剧!”积极开展学校戏剧运..

《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的编辑出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的编辑出版:1934年赵家璧决定编选1917——1927年间的文学理论、作品和史料,书名定为《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其中戏剧集由洪深编选。他在《编选感想》中说:“我想..

《子见南子》的演出风波

《子见南子》的演出风波:1928年林语堂发表独幕话剧《子见南子》,作者根据《论语》关于孔丘由鲁至卫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历史材料衍为话剧。次年春大夏剧社曾在校内外演过几次,南京等地也都演过。1929年6月8日山东省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