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国民党政府发动军事“围剿”的情况下,苏区的戏剧运动仍然得到很大发展。最早是在红军中开展了戏剧活动,工农红军学校成立了戏剧管理委员会,组织领导戏剧活动。
接着苏区相继成立了八一剧团、中央蓝衫团、工农剧社总社及其各省县区乡的分社、支社。红军政治部门和政府机关、较大的工厂企业以及各个区乡还设有俱乐部和列宁室,开展演剧和其他文艺活动。
演剧活动逐步推广到老百姓当中,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写戏和演戏。不少农村剧团全由不脱离生产的农民担任演员,演出活动以小型居多,有活报剧、独幕剧、歌剧、舞剧以及民间戏曲。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欢迎这些戏剧活动,剧团“每到一个地方,群众总不轻易放他们过去,至少也要演几出才准走。”野战剧团有时还到两军对峙的战斗前沿演出。
一九三四年瞿秋白从上海到达苏区瑞金,担任工农民主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管艺术局工作后,领导制订了《工农剧社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俱乐部纲要》等文件,为苏维埃剧团、工农剧社和俱乐部规定了明确的方针任务,促进苏区戏剧运动逐步走上了群众化、组织化和革命化的正确道路,并指导创办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和文艺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骨干。短短的几年里,群众创作的剧本多达一百余种,经常演出的有活报剧《粉碎敌人的乌龟壳》、话剧《我——红军》、《海上十月》、《松鼠》、《活菩萨》、《北宁路上的退兵》、《沈阳号炮》、《武装起来》、《非人生活》、《富农婆》、《人肉贩子》和《为谁牺牲》等。这些剧本有的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有的反映红军扩军运动,有的以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为题材,歌颂红军的英勇战斗精神,有的反映了抗日斗争,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伟大牺牲精神。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但多数作品表现了强烈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