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和1944年的春节,延安掀起了新秧歌剧演出的高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并且迅速地将新秧歌推广到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抗日根据地。
1945年1月11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7周年纪念,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在《新华日报》社演出了周戈的《一朵红花》,王大化、李波等的《兄妹开荒》和周而复、苏一平的《牛永贵挂彩》等,从此秧歌剧传到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山城重庆。这一年春天,育才学校经常锣鼓喧天,到处都是跳秧歌的人群。
他们还成立了秧歌剧队,创作了《农作舞》、《朱大嫂送鸡蛋》等小型秧歌和秧歌剧,将《新年大合唱》改编成《端午大合唱》,在草街子演出。抗战胜利后,又编了《抗战八年胜利到》、《王大娘补缸》等新节目在北碚正式公演。
兼善中学、国立剧专、重庆师专、国立体专、复旦大学等校学生,积极参加秧歌剧的演出活动,沙坪坝区的蜀都、嘉陵、民建等中学,都先后演出了秧歌舞和秧歌剧。陕北秧歌剧这一形式逐步为重庆广大人民所熟悉,并且很快传到成都、昆明等地,成了在蒋管区要民主求解放的象征,成了团结人民群众、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