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等地关于“演大戏”的争议

延安等地关于“演大戏”的争议:

1940年11月,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二十三周年,晋察冀边区举办了第一届艺术节。

抗敌剧社等演出了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以后,边区的一些专业剧团又演出了《婚事》、《复活》、《大雷雨》、《带枪的人》、《日出》等戏,由此引起有关“演大戏”的争论。不少同志对“演大戏”成风,过分强调技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斗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有的同志进一步将演大戏指责为“艺术至上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演大戏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相反的只有好处。

因为从中外名剧的演出中,不仅可以在剧作演技等方面提高边区的戏剧工作者,而且也提高了观众鉴赏与其他方面的水准。有的同志强调“所谓要克服‘演大戏’的倾向,不是说根本不要再演大戏,而是说,我们应以更大力量作戏剧深入群众的工作,产生大量反映边区斗争与生活的大众化剧本。”(沙可夫:《回顾一九四一年展望一九四二年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但后来对“演大戏”倾向的批评,仍然发展成为简单化的全盘否定。只强调戏剧创作向我国的传统戏曲学习,而忽视借鉴外国和“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除了少数剧团偶尔演出过《日出》、《前线》、《带枪的人》以外,“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和外国名剧,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很少上演,介绍和研究文章也很少。这反映了当时部分文艺工作者理解戏剧与政治关系的一种倾向。

为您推荐

“孤岛”时期的历史剧

“孤岛”时期的历史剧:上海“孤岛”时期,由于英法殖民者畏惧日本侵略者,禁止公开宣传抗日,加上汉奸特务对抗战的破坏,直接反映现实的戏剧受到极大限制。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便通过历史剧、外国进步戏剧,以及各种改编旧剧和民间..

华北农村的戏剧运动

华北农村的戏剧运动:抗战爆发后,不少戏剧工作者从上海等地到达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们与当地文艺工作者一起,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戏剧活动。1938年,晋东南创办民族革命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校和晋察冀联大文艺学院,培养..

抗战时期的戏剧节

抗战时期的戏剧节:1937年12月31日,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决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戏剧节。1938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怒潮剧社、四川旅外剧人抗敌剧队、国立戏剧学校先后到了重庆,大批影剧界人士荟萃山城,重庆成..

《保卫卢沟桥》的创作和演出

上海戏剧界争取演剧自由的斗争

上海戏剧界争取演剧自由的斗争:国防戏剧运动的开展,遭到了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妒恨。1936年6月,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和蚂蚁剧团先后被上海租界当局勒令停演,文化界和戏剧界人士尤兢、张庚、穆芳、柯灵等人立即在上海各..

蓝衣剧团

蓝衣剧团:1931年秋后,“剧联”在地下党和红色工会的帮助下,于沪东、沪西、浦东等工人区先后组建了浦青、美美、南美、铁工、三友工人俱乐部,绸业工人剧团等七、八个工人演剧团体。因工人通常着蓝衫,统称蓝衣剧团。蓝衣剧团..

工农红军学校戏剧管理委员会

工农红军学校戏剧管理委员会:1931年秋后由中国共产党的红一、三军的战士剧团、艺术股等组建而成。学校政治部指定伍修权、赵品三、李伯钊、危拱之等负责委员会的工作。1931年11月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