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客观派

[电影]新客观派:

德国无声电影末期的一个流派。

它比以前德国电影中任何一个流派都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20年代中期,它已开始萌芽,并在1925年后的一系列影片中表现出来,如杜邦的《杂耍场》、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等。

拉姆普莱希特于1925年摄制的《柏林贫民窟》在德国电影中第一次表现了工人阶级。派勃斯特1926年摄制的《一个灵魂的秘密》有着细致的心理描写。

他在1929年又创作了《潘朵拉和魔盒》、《弃妇日记》两片,表现出一种非常客观的风格,而没有表现派的幻想和“室内剧”的象征。在他看来,一切应该服从故事叙述的清晰。

因此,就把他和其他有着同样作风的德国导演称为“新客观派”。在有声电影出现的前夕,德国电影的这一新趋向更为明显,《街的对面》、《还乡》、《沥青》、《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克劳生母亲的幸福》等都属此类。

为您推荐

[电影]日本“新浪潮”电影

[电影]日本“新浪潮”电影:是在受了西方电影、特别是50、60年代西方“新浪潮”电影的影响而兴起的。它是以色情和暴力、阴暗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标志的“浪潮”。大映公司1959年出品,伊藤整根据白坂依志夫原着改..

[电影]溶合风格

[电影]溶合风格:正剧、喜剧、悲剧的样式界限历来是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但由于生活本身是兼有喜剧、悲剧和正剧以至闹剧等因素,而且是相互溶合渗透的。所以70年代有不少影片突破这种人为界限,在“严肃”的正剧片中渗入喜..

[电影]室内剧

[电影]室内剧:稍晚于表现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流派。1921年,表现派中一些杰出人物摆脱并超越了这一流派的公式,创立了“室内剧”这一新的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梅育、郎格和茂瑙。作家梅育首先脱离了那个在自己赞助下创立起来..

[电影]日本独立制片运动

[电影]意识流电影语言

[电影]意识流电影语言:即电影语言发展的最新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新浪潮的电影家集中进行这方面实验,它们以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创作经验为基础,从非戏剧化结构入手,利用镜头内部运动、心理蒙太奇和组接技巧,主观摄影、..

[电影]绘画风格

[电影]绘画风格:70年代苏联电影及电影文学中的一种新风格,首先由米哈尔科维奇提出。他认为70年代电影进入“绘画风格时期”。绘画风格受德国巴让派影响,强调要挖掘镜头内的丰富表现力,注重镜头结构、场面调度、影调、照明..

[电影]表现主义

[电影]表现主义:又名“表现派”,德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具有较大的独创性和典型的民族性,20年代初兴盛一时,产生了长时期的影响。表现派最早的影片是1920年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是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