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诗说

[诗经]采诗说:

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提出采诗说,但有两条与此说相关的记载:《孟子·离娄下》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说文解字》曰:“,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迹’即‘’之误。”《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师旷语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杜预注曰:“遒人,行人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徇于路,求歌谣之言。”(《春秋左传集解第十五》)汉代学者因承此说,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朝便有采诗的制度,说法颇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狩)。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逌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欲得其最目。”(《方言》)以上诸说关于采诗的时间、方式及采诗之人都有很大的出入,说明汉人可能是参照汉乐府的采诗制度所做出的推测,其中一些细节可能出于想象,未必符合历史原貌,但采诗之制应是存在的,否则在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遍布黄河及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民间之诗便难以汇集王庭。

我们以为进行采诗工作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是靠乐官“采诗”汇集在一起的。

为您推荐

[诗经]风、雅、颂的分类标准

[诗经]风、雅、颂的分类标准: 关于风、雅、颂的分类标准,古来也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1.按照诗歌的政治功用划分。如《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

[诗经]诗经名称的由来

[诗经]诗经名称的由来: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最初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战国时始称为“经”:《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荀子·劝学》:“学恶乎..

[诗经]二南独立说

[诗经]二南独立说: “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为南、风、雅、颂四类,“南”为乐歌名,《周南》、《召南》应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体。北宋苏辙首倡此说,其《诗集传》在解释《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诗经]礼乐文化

[诗经]瞽

[诗经]瞽: 盲人。古代乐官。《周礼·春官》郑司农曰:“无目联谓之瞽。”《周颂·有瞽》一章:“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毛《传》:“瞽,乐官也。”郑《笺》:“瞽,矇也,以为乐官者,目无所见,于音声审也。《周礼》:‘上瞽四十人,中瞽百..

[诗经]四诗

[诗经]四诗: 古人所说“四诗”,其义不一:有时指汉代四家诗:齐诗、鲁诗、韩诗、毛诗。有时指《诗》之四体:风、小雅、大雅、颂;或指南、风、雅、颂(参见“二南独立说”条)有时指南、豳、雅、颂,如顾炎武《日知录》:“《周南》..

[诗经]漕

[诗经]漕: 古卫国邑名。今河南省滑县东南。白马城。《邶风·击鼓》一章:“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毛《传》:“漕,卫邑也。”郑《笺》:“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从军,南行伐郑,是尤劳苦之甚。”王先谦《集疏》:“戴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