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志体

典志体:

以典章制度为中心的史籍编纂体裁。司马迁《史记》有“八书”,即《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等,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汉武帝以前历代典章制度的概况。班固作《汉书》,改“书”为志,有“十志”,即《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等,这一体例为唐以前的某些正史如《宋书》、《隋书》沿用。但正史中的“志”并非独立成书的专史。东汉以后,开始出现典章制度专史,如应劭的《汉官仪》、卫宏的《汉旧仪》、丘仲孚的《皇典》、何胤的《政礼》等。唐代前期盛行编纂典志书,如李林甫的《唐六典》、唐颖的《稽典》、王颜威的《唐典》、李延寿的《太宗政典》、刘秩的《政典》等,都是以典章制度为中心的专史。但这些多为断代的记叙,反映的是某一朝的某种制度,缺乏古今会通之意,难以看出各种制度的发展及其演变。中唐宰相杜佑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编成《通典》一书,创立了一种新的史籍编纂体裁,即所谓“典志体”,也称为“政书体”。《通典》是一部通史式的典章制度专史,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代宗为止。南宋学者郑樵则别出心裁,编纂了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后改名《通志》,以“会通古今”,但其平生精力主要用在反映历代典章制度演变的“二十略”上,他自己曾非常自负地说:“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在于此矣。”因此,尽管《通志》并非典章制度专史,但后代史家却将其与《通典》、《文献通考》等量齐观,合称“三通”。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通典》一样,为通史式的典章制度专史,但在具体编纂方法上又有所创新,这就是“文”(古史资料)、“献”(古人评论)、“注”(编者意见)三结合的方法。清朝乾隆年间,朝廷特设“三通馆”,组织专家学者续编“三通”,先后编成《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简称“续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简称“清朝三通”),加上民国年间刘锦藻编纂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共有“十通”。要了解上古至清末的典章制度及其演变,“十通”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为您推荐

封爵

封爵:古代王朝给皇族宗室和功臣所授予的爵位。商周时代,封爵即是分封诸侯,受封者得到的不仅是象征身份等级的爵号,还得到封地,以及在封地之内的世袭的统治权。旧说周朝诸侯的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古籍中就有“齐公..

捉旱精

捉旱精:布依族神话。写很早以前,有个万恶的旱精,只要它的身子一挨水,多大的水塘都会被吸干。它常常在天黑后作恶,喝干河塘,吸枯水井。翁戛(布依族祖先之一)想用葛藤套套住旱精的脚,结果被旱精绷断了。后来翁戛在田边地角挖些..

六十种曲

六十种曲:元、明传奇选集。传奇采用的是南方音乐系统,故又称“南曲”或“南戏”。南戏在南宋时已在民间广泛流行,但在元代却没有多大影响,直到元末明初,才渐渐占据全国的主要舞台。到明代中期,传奇在舞台上始独领风骚,成为明..

会要体

紫金山

紫金山:汉族传说。相传南京的紫金山肚子里有棵紫金树,紫金树一天长一寸,紫金山一天就长一尺。玉皇大帝怕把天顶穿,就派山神爷住在紫金山肚子里。山神爷用铁坠子把紫金树捆上,又在山肚子里盖了房子。这样,紫金树果真不长了,而..

南北史

南北史:贯串南北八朝的纪传体通史。唐李延寿撰。《南北史》是两部书,即《南史》和《北史》,分别记载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魏、齐、周、隋共八个王朝的历史。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前后约有二百三十多..

捉沙则

捉沙则:彝族故事。写州官派两个差人捉张沙则,到村里碰到一个戴黄毡帽的老头。老头说张沙则不好惹,让他们多加小心。他们请老头帮忙。老头把他带到家中,砍了一块肉煮在锅里,然后去看张沙则是否在家。二差人闻到肉香垂涎欲滴..